徽州古村落 皖浙边关古村落:岭脚村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岭脚村

2020-07-07
歙县论坛古村落保护团队 0   |   1

image002.jpg

歙县三阳镇岭脚村,古称“筠麓”,地处徽杭古道老竹岭下,是浙江省过昱岭关进入歙县第一村。因处于皖浙两省交界的徽杭古道咽喉关键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军事、商贸边关要地。

image005.jpg


小岫源、溪河源等溪泉汇合于老竹岭脚下形成的昌源河之正源,穿绕岭脚村而去。早在宋代,岭脚村即有人烟,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吸引商贾青睐,自明代正德八年起陆续有歙西槐塘鲍氏、歙南大阜潘氏等大姓先后迁入。史载岭脚村境内古桥众多,一是老竹岭下跨浩川水的“老竹桥”,为大阜潘文景建;二是鲍氏进村第五世举族建于明代的五世桥;三是建于北宋以前的通将桥;四是明代万历年间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中提及的新桥。现尚存五世桥与新桥。

image007.jpg


进入岭脚村,徽杭古道穿村而过,铺设规整的千年古道一看就是古时一条重要的官道、商道。行走在古道上恍若穿越至古时驿站、商肆林立的边关古村,明代学者李日华在岭脚鲍家酒店歇脚吃酒的情景犹在眼前……

image009.jpg


村内还保存不少建于清代、民国时期的老宅,这些老宅大多孤独落败,岁月已经带走了它们的荣华。有的老宅还有人居住,但屋里看上去有些杂乱,不复徽商宅院当年的雅致;有的是门锁人去,沉默地走进人们尘封的记忆。

在岭脚村见到了闻名徽州的现代乡贤鲍义来先生,鲍先生为了协助我们,特地提前一段时间从省城合肥回到岭脚村准备材料,不仅为我们这次采集不辞辛苦地全程陪导,并提供了丰富全面的资料。鲍义来先生从安徽日报退休后,就合肥、歙县岭脚村两边跑,在徽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编辑出版了《汪世清书简》《汪世清谈徽州文化》《曹度诗文录》等著作。近年更是为家乡保护修复古祠、古桥、徽杭古道、顶谷大方茶发源地的古亭等历史遗存沤心沥血,四处奔走呼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积极发动村民,亲力亲为投身到保护修复事务中去。鲍先生还是一名藏书家,将岭脚村的祖居取名为“九千卷堂”,堂厅两侧壮观的书架,还仅是冰山一角,其藏书之丰,实为罕见,难怪有人誉其为“徽州司马迁”。在九千卷堂看到一幅“绿漪轩”题词,“绿漪轩”是岭脚村古时文人聚会场所,如今的九千卷堂恰似古时绿漪轩。


 image011.jpg

正在修葺的鲍、潘两姓宗祠,两祠毗邻,雄伟壮观。鲍祠建于明末,文革期间拆建部份改建学校,仅中进明堂留存下来。潘祠建于鲍祠之后,因咸丰年间族人与王茂荫是同学好友,遭太平军忌恨并烧焚,现保留的为民国时期重建。

这里就是清末翰林许承尧所修《歙县志》的“名胜”中记载的“岳王泉台”,史书记载岳飞抗金由杭州到河南走徽杭古道,翻过老竹岭,下到岭脚村,因士兵干渴,岳飞拨出“湛卢”宝剑在岩石堆里刺出一处泉眼,泉水千年不绝,至今仍是沽流不断,后人为纪念岳飞,在此修筑了“岳王泉台”。

跟随鲍义来先生前往老竹岭,据鲍老介绍,徽杭古道早在南宋定都杭州,便是连接京畿和东南乃至中原的重要通道,时有“国道”之誉。其中老竹岭段是岳飞由杭州去江西讨伐李成时率部开通。到了明代,徽商行走天下,正如弘治《徽州府志》所记“本府往杭州通衢也”。然而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徽杭公路开通,尤其是十多年前徽杭高速公路的修建,当时缺乏保护意识,徽杭古道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原来歙县至杭州近200公里中只存一些断断续续的遗迹,唯有老竹岭这一段保存较好,稍加修缮,便能与昱岭关接壤。

image013.jpg


上得老竹岭岭头,地势开阔,这里原有好几处寺庙,现仅存老竹岭亭,亭旁有两棵五百多年树龄的银杏,树冠如盖,与古亭相衬,实为一处怀古寻幽佳境。明代大方和尚就是居于此处,创制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名茶“老竹大方”,老竹大方属高山云雾茶,肉质肥厚、叶面宽大,茶树附近松竹兰蕙,故此茶不曾窨香而有兰香松味,到清代被选为贡茶。

亭的门楣上有前人题写的“竹岭雄关”四字,这里是继昱岭关后,从浙江进入徽州第二道关隘,岭头上仍保存有当年关塞防守的城墙遗迹。明末英雄汪天一担任老竹岭关守时,曾为摹修关寨写过一篇《摹修老竹岭石关引》,力申此处地势险要和军事地位。


来到古时兵家必争之地昱岭关,宋代征讨方腊、元代以及明初朱元璋、清末太平天国都在这里进行过重要战役,近代至现在成为皖浙两地交通往来咽喉要道。当年徽杭公路开通重修关隘时,题于东边城门有联:“关复丰功雄关气壮,堂皇伟迹古郡山高”;西边是:“坦道贯通熙攘来往,巍名耸立震烁古今”,将昱岭关的险要气势与古今功能描绘详实。曾有很多古今名人都留下了描述昱岭关的文章,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昱岭》、元代郑玉的《横山记》、明代王祎的《昱岭关铭并序》、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禹记要》、现代郁达夫的《过昱岭关记》,等等。

image015.jpg


登上昱岭关,极目远眺,青山四合,风景如画,分外妖娆。不禁浮想联翩,一幕幕历史画面出现在眼前:三国前期的山越人为抵抗孙策的进攻,正肩挑手扛筑关隘;《水浒传》中的卢俊义正率数万大军大战昱岭关;明清时代的徽商赶着成群的驴马,肩驮着农产商品行走在徽杭古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