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山村:“卖炭翁”的快乐生活

双溪口乡越王山村的金益国,就是一位现代版的“卖炭翁”,从事木炭、竹炭加工和销售20多年,走遍全国各地,走出国门。当大家纷纷改行时,他依然支持并热爱着这门手艺和这个行当。

2021-04-16

瑞安黄林古村

瑞安的民居古村落保存甚少,它们大都依山而居、景色秀丽。湖岭镇桂峰的黄林古村便是其中的代表。黄林村现有200多间晚清时期修建的老房子,是我市拥有古建筑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村庄。

2021-03-05

瑞安黄林古村

瑞安的民居古村落保存甚少,它们大都依山而居、景色秀丽。湖岭镇桂峰的黄林古村便是其中的代表。黄林村现有200多间晚清时期修建的老房子,是我市拥有古建筑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村庄。

2021-03-05

西饼皇后:李曾超群

李曾超群,生于1929年,祖籍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是我国著名女企业家、慈善家。她曾在上海沪江大学攻读社会学,后在美国三藩市完成学业。

2021-02-21

马应彪:告诉世人什么是大写的“人”

中国百货先驱、中国近代百货第一人、香港商父马应彪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他悉心教育子孙,一生赚钱,所为之事,却是解囊革命、济世救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了世人,何谓一个大写的“人”。

2021-02-21

阜底村名人

赵鼎(1085 -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闻喜县阜底村人,是南宋时与岳飞共同抗金兵的名相。赵鼎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及第,官授洛阳令,随即升任开封士曹。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金兵攻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求和。赵鼎坚决反对:“祖宗之地不可与人,何待于议!”次年四月,京师开封失守,徽、钦二帝被俘,金人欲立张邦昌为帝,逼迫宋朝诸臣签署议状。赵鼎躲避在太学里,后几经周折,终于逃到了南方。

2021-02-21

这个金溪人修缮了40余幢古屋(上)

金溪合市镇霞澌龚家古建修缮队有20多人。队长叫熊贯中,今年47岁,看上去是一个土气中带精明的中年人。熊贯中19岁开始学石匠,做石匠这行有20多年了,但做古建筑修缮却只有1年多。

2021-02-20

这个金溪人修缮了40余幢古屋(下)

金溪合市镇霞澌龚家古建修缮队有20多人。队长叫熊贯中,今年47岁,看上去是一个土气中带精明的中年人。熊贯中19岁开始学石匠,做石匠这行有20多年了,但做古建筑修缮却只有1年多。

2021-02-20

传统手工艺|千年油纸伞

今年57岁的戴根盛是甲路村油纸伞的非遗传承人,他用了近三十年的坚持,让甲路村濒临失传的油纸伞工艺得以发展。到2016年,甲路纸伞产量达30多万把,产值超过500万,解决了甲路村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很多员工在伞厂学得制作工艺后还自主创业。

2021-02-20

福州这座名人故居,修好了!

严复故居(祖居)位于阳岐村几道巷,现存为明末清初建筑,共二进,由前后厅堂、左右厢房、前后天井、左右披谢、门廊等组成,占地面积745平方米。两进均为面阔三间,一进进深六柱,二进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两边设封火墙。

2021-02-20

中国西北第一村——新疆白哈巴村

白哈巴村,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地处中国最西北角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在县城北边,距县城117公里,直线距离77公里,东距喀纳斯湖31公里,南距铁热克提乡38公里,北距那仁草原33公里,西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1.5公里。

2021-02-05

萝村名人

萝村陈姓始祖叫陈楠,原籍浙江省台州府天台县白石乡,宋末壬申举人,丙午进士,理宗元年任北流县知县而落籍北流。建有祖屋一所,祖坟一穴,均座落在现在市政府大院内。崇祯年间,因需该地建县衙,先迁民乐石峒,后约1650年左右即陈氏到北流十四世,始迁萝村繁衍生息至今。单传了十代的陈姓(十代单传),才开始发迹。

2021-01-29

牛宅村的名人

明朝,倭寇肆虐我国海防,福清海口是重灾区。民族英雄戚继光扛起了抗倭大旗,从浙江沿海一路穷追猛打,扫清倭寇。牛宅村的东岳山,因地势险峭,自然成了戚家军驻守的地方,在这里留下了戚家军的故事。据说山上一块巨大的石头,就是戚家军清晨练兵的场所。

2021-01-27

宋人郑侠

传说总是浪漫、美好的,而这许多的传说中最让村民们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豪的,自然是宋代人郑侠。

2021-01-27

胡彬彬:近40年寻访5000多个传统村落

胡彬彬:1959年生,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寻访我国5000多个传统村落,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

2021-01-24

郑藻如: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

郑藻如(1824—1894),字志翔,号豫轩,又名玉轩,香山(今中山)濠头乡濠头村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第30名乡试举人。中举后获内阁中书衔,并得曾国藩、李鸿章赏识,罗致为幕僚,负责办理洋务外交。官累升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并获赐赏花翎二品。

2021-01-18

陈志华:救救我们的古村落!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29年9月2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河北省东光县。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营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自1989年60岁时始与楼庆西、李秋香组创“乡土建筑研究组”,对我国乡土建筑进行研究,对乡土建筑遗产进行保护。每年春秋两季带学生上山下乡,进行乡土古建调查。

2021-01-15

武宣抗日干将陈文渊、潘新潮

广西武宣县东乡禄库村,土木古宅,代有名人。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该村先后出过陈步高、陈鸿庆、陈天泰三将军,名震当时,声垂后世。抗日战争时期,又有陈文渊、潘新潮抗日两干将,组队歼敌,令鬼子为之胆寒。

2021-01-14

吴桥“鬼手”王宝合的故事

王宝合,1944年出生于吴桥县杨家寺乡一个杂耍手艺世家。他那非凡的卖口、诡奇的五指、精湛的表演令评委折服、观众青睐。人们亲切地称赞他是:“鬼手王”。他从事手艺表演近50年,是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身怀绝技的老艺术家之一。

2021-01-14

北大人的侠客梦 守护古村落的文化之魂

央视网 ​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作为中华文明基础的乡村遭受着剧烈冲击,仅2000~2010年,中国自然村落就消失了90万个,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正在随着古村落的消失而消散。   北大硕士汤敏为了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放弃了稳定的公务员生活和高薪设计师职业,创立了公益组织“古村之友”,毅然投身于古村落保护的公益浪潮中。

2021-01-12

才子之村

正所谓“高山出俊鸟,寒门出才子”。在金溪,恐怕无人不知符竹读书之风。1962年,一个名叫王云荣年仅17岁的年轻人被安插到符竹村。他是县城熙春巷王家人氏,世代皆书香门第。受王家“读书上进”的家风影响,王云荣自幼手不释卷,因响应国家号召,他来到符竹村。

2020-12-28

龚家村村落名人

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悟真子,别名应贤,明代著名医学家,被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回天国手”。他是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他的医术名扬海内外,是龚家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龚廷贤一生行医60多年,曾言“良医济世,功与良相等”,其著作丰富了中医宝库,以其实用性而数百年流传不衰,为繁荣世界医学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龚廷贤也因此被称为“医林状元”。龚廷贤至今在海内外医学领域都有重大影响,他是江西“盱江医学”群体的代表人物,这个群体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20-12-28

游垫名人

查阅清宣统三年《游垫胡氏宗谱》得知:明代万历年间,村里出了一个大人物——胡桂芳,《江西通志·仕绩传》、《贵州通志·名宦传》、《抚州府志》、《金溪县志》均有其传记。

2020-12-28

黄易

黄易(1630——1677),字子参,号苍潭,石寨黄氏开基三世祖。清顺治十三(1657)年丁酉科举人,清顺治十五(1659)年已亥科进士,初授福建归化县知县(即今福建宁化),曾任京都龙池书院教谕。黄易任上,颇有实绩,兴文字,息词讼,清正廉明,士民称颂。他还敢于针对清廷的“迁海令”冒死向皇帝上书著名的《奏开界疏》,为民请命。但黄易的赫赫声名来自于他在面对两次叛逆时能保持对朝廷的忠诚。

2020-12-28

石寨黄氏一世祖,我祯公传

石寨黄氏一世祖黄性琮(1581-1645),名元重,字我祯,谥觉后,光昭公长子。生于明万历九年五月十三日,卒于清顺治二年九月九日,奉祀于石城黄氏家庙。墓葬位于后坡村潭肚后竹仔坑田上,坐壬向丙兼亥已丁亥丁巳分金,入首艮龙于顺治七年庚寅十二月十八日卜葬(2017年重修)。妣恬顺石孺人,生行四;慈顺馬孺人。石氏媽(1580-1609)福建明军军官石公之女,生于明万历八年庚辰十二月二十日,卒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七月初七日,谥号恬顺,明崇祯四年辛未闰十一月辛丑庚申日庚辰时卜葬。1726年衣冠葬于今陆丰西南镇马鞍山,2016年重修衣冠墓。

2020-12-28

周坊村历史名人

周维瑜,字仲理,行二,号平湖遗老,为平湖始祖。宋徽宗大观丁亥年(1107年)正月十四日生。建炎初由战平赘平湖学士谢逸公女。遂家焉。

2020-12-15

官田村历史名人

陈熙,男(1918-1990),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莲乡官田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少年时的陈熙聪明伶俐,与中央红军兵工厂的许多战士来往密切,交情颇深。在红军官兵的教导下,积极学习文化,接受革命的进步思想,耳濡目染,树立起崇高的革命理想。

2020-12-14

千年古村——高家庄子村

这幅画的作者是徐荣玉,他是接待我们的二姐的父亲,已离世多年,他是一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长期任本村主管会计,创造并主持的农村合作经济民主管理、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事业闻名全国。1983年12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业财会工作会议”,在会上的发言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被授予“全国农业会计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2020-12-12

励志勤业——中国传统村落姜泊村

历史上“五大功”的辉煌让姜泊村名扬海内外,姜泊村文化底蕴丰厚,人才荟萃,名人辈出。“文化大革命”前,全村涌现出53位大学毕业生、6位高中(中师)毕业生。1967年至2018年,涌现出博导、硕导、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217位。姜泊村在外人员有厅级以上干部11人,其中姜言记为空军少将、北京军区空军原副政委、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0-12-11

金庸祖籍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

2018年7月,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传统村落调研团队来到婺源,追寻金庸老先生武侠梦的踪影,寻访到金庸老先生的祖籍——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

2020-12-11

理坑村骄傲

余懋衡,可以说是理坑的骄傲。他是明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历官永新知县、监察御史、大理寺右寺丞、大理寺左少卿、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他为官洁己爱民,赡养贫苦,敢于上疏谏言,屡忤权贵;为学则宗朱熹天人性命之说,实践躬行,曾于邑内紫阳书院、福山书院和清华富教堂讲学。他一生精于研读,勤于着作,有《关中集》4卷存目于《四库全书》,及《经翼》、《明新会志》、《乾惕斋集》、《涧滨寤语》、《太和轩集》等,被尊为理学大儒。

2020-12-11

段莘乡东山村——才子才女

段莘乡东山村是清末进士江峰青的故乡,江峰青字湘岚,号襄楠,曾任江西省审判厅丞。他为官开明,忧国忧民,设馆兴社深得百姓称许。光绪年间,法国天主教土梅望罄和美国耶稣教士列格思唆使教徒聚众斗殴作恶,累及无辜百姓。江峰青不畏列强,循情公断,以申正义,并著《金川教案述略》以正是非,浩然正气,跃然其间。江峰青能诗善画,笔墨超逸,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檐联大家。其文品俱绝、德艺双馨,尤具浓郁的文人气息和清流气节,其诗词风韵与人格魅力至令仍影响着婺邑乡村文化人士。

2020-12-11

潍河之畔有个非遗“老范”(下)

潍坊市有一家以聋哑孩子为主的特殊学校,孩子们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校方。干非遗工作多年的老范得知消息后想了一个点子:在学校开展非遗职业教育,内容包括风筝扎制、烙画、刻瓷等。老范说,聋哑孩子的特点是不易受外界干扰,注意力集中。这个点子后来落地,成为全国特殊教育领域的亮点。

2020-12-05

潍河之畔有个非遗“老范”(上)

夏天的山东省潍坊市骄阳似火,前一夜的雨水在街上了无痕迹,空气中充满了潮湿溽热的暑气。老城区的十笏园文化街区“非遗空间”5楼,老范从办公室来到走廊,西裤皮鞋配白衬衣,后背已溻湿了。“今天天儿热,赶上空调又坏了。”老范一边招呼着记者,一边把门后的落地扇搬出来,“前几天一直在下边调研,出门就是一身汗,好不容易回到办公室,又赶上空调不给力。”

2020-12-05

王虎生:在泥塑中找寻生活味道

一家人围坐在炕头擀面皮、包饺子,男孩手里拿着连环画,红色的翻花绳在女孩手中变换不同的形态……这充满年味的一幕,是泥塑匠人王虎生捏出来的。

2020-12-03

江南鱼灯匠人的“浪漫情怀”:守艺30余年只为非遗传承

“明精石即云母石,菱湖人善制为灯,工巧独著。”在“中国淡水渔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人们对彩灯有着特别的情感。

2020-12-03

广绣传承人谭展鹏:设计师立身之本(下)

谭展鹏与时尚品牌Yasmine Collection(以下简称YC)举行了一场珠宝发布会。“YC团队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全球时尚视野,我很想学习年轻人的想法。”

2020-12-03

广绣传承人谭展鹏:设计师立身之本(上)

“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以其构图饱满、纹理清晰、针法多变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谭展鹏的母亲是广绣国家级传承人陈少芳,被誉为“现代广绣”的奠基人。随着母亲年纪大了,谭展鹏肩负传承广绣的责任。这份责任感驱使着他不断创新,将现代美术理论和时尚潮流融入广绣的传统工艺中,“把传统融入时尚里不断更新,就会永远活下去。”谭展鹏如是说。

2020-12-03

非遗手艺人巴丁才仁的好日子

夜幕渐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大道游人如梭,比白天更热闹。衣服鞋帽、零食小吃、各类小商品,甚至是锅庄舞队都聚集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结合,让这座高原城市在夏日的夜里充满烟火气息。

2020-12-03

非遗传承人讲述保安族腰刀千锤百炼的故事

“小时候父亲和母亲在家中小院锻打制作保安腰刀的记忆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马尕主麻回忆称,每当冬季,父亲总会披一件棉衣在火炉边锻打腰刀,母亲会在一旁帮忙,等父亲累了,就搭把手上去替一下。

2020-12-03

鄂温克族“太阳姑娘”的光与热(下)

艾吉玛是乌仁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艾吉玛毅然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创业。

2020-12-03

鄂温克族“太阳姑娘”的光与热(上)

八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苍茫辽阔,与天相接。一场微雨过后,芳草的清香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牛羊悠闲地低头啃草,安逸而宁静。

2020-12-03

“非遗传人”吕小怡:让苏绣“潮”起来的创意绣娘(下)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吕小怡的母亲郁丽勤受邀前往苏州馆进行刺绣表演。由于母亲普通话不太好,需要一位既懂苏绣手艺,又擅长交流沟通的帮手,吕小怡自然成了不二人选。于是,她请了3天假帮妈妈打下手。

2020-12-03

“非遗传人”吕小怡:让苏绣“潮”起来的创意绣娘(上)

“绣在指间”,这是“行走的非遗集市”里苏绣摊位的招牌。

2020-12-03

赖家麒:守住非遗木偶戏

仲夏时节,山里山外的农活也多了起来,赖家麒总爱抽空将闲置的木偶拿出来,挂在长竹竿上晾一晾。“现在是木偶戏演出的淡季,看到这些久违的小家伙,就像看见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赖家麒抚摸着木偶,梳理着木偶提线,一脸的眷恋。

2020-11-30

“绣路”漫漫 母女接力传承非遗

在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一间装潢古朴的房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两名女子正坐在屋内刺绣,一个长发飘飘,一个挽发梳髻,她们身着蓝装,笑脸盈盈。

2020-11-30

青州挫琴:用高粱秆演奏的 “活化石”乐器

每逢节假日,74岁的赵兴堂都会带着挫琴去青州古城里演出,有时站在树下,有时坐在巷口,闻声而来的游客经常会问,这是啥琴?

2020-11-29

巧娘“触村”传非遗手艺 浙江古村家门口走出致富路

体验刺绣、制作香囊、研究木艺……国庆假期期间,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来自各地的游客在一间古朴庭院里观赏体验各类巧娘手艺。

2020-11-29

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传承

周美洪告诉记者,他们做的墨完全用手工。据了解,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徽墨制作技艺也曾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前几年曾出现过年龄断档,目前公司主力员工的年龄为50岁到60岁,工龄最长的已逾50年。

2020-11-26

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传承

周美洪告诉记者,他们做的墨完全用手工。据了解,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徽墨制作技艺也曾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前几年曾出现过年龄断档,目前公司主力员工的年龄为50岁到60岁,工龄最长的已逾50年。

2020-11-26

王萍:巧手织造非遗挂毯

王萍出生于鄂尔多斯杭锦旗,早年的游牧生活锻炼了她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上世纪90年代,她来到海勃湾地毯厂工作。“在地毯厂工作的那几年,我接触到了地毯织造的各道工序,那段经历为我今后织造挂毯打下了基础。”王萍说。

2020-11-26

他让传统石头村走出旅游致富路(下)

“明天你到山上等我,见面细聊。”宁波安茉文旅的总经理周宏接到了宁海县茶院乡许民村党支部书记叶全奖打来的电话——跑了几个月,今天终于敲定了投资过亿元的房车露营基地扩建项目,两个人要好好聊聊。

2020-11-25

他让传统石头村走出旅游致富路(上)

“明天你到山上等我,见面细聊。”宁波安茉文旅的总经理周宏接到了宁海县茶院乡许民村党支部书记叶全奖打来的电话——跑了几个月,今天终于敲定了投资过亿元的房车露营基地扩建项目,两个人要好好聊聊。

2020-11-25

浙江畲歌传承人蓝玉聪:畲族山歌越唱天地越宽广

炎炎夏日里,位于浙江省泰顺县司前镇左溪村的一间民居里传来了阵阵山歌对唱声。循声而去,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畲族山歌传承人蓝玉聪正和村中一群热爱畲族山歌的姐妹们对唱畲族山歌《敬酒歌》。

2020-11-09

与竹“牵手”的“90后”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非遗竹编“编织”节节高生活

“一根竹子能编织出各色各样手工艺品,还能编织出脱贫致富路。公司取名为‘牵手’就是要通过竹编牵手更多的人,共同“编织”如同竹子一样节节高的生活。”这是“90后”全国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芹的最大心愿。

2020-11-09

四川茂县羌绣传承人:一针一线绣万千世像

“把羌绣一代代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作为四川省阿坝州茂县2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羌绣拥有最原始古朴的技法:以白色粗布为底,在布上勾勒图案或贴上剪纸,再用棉线、丝线或麻线绣制。“这门艺术以前在人们口中叫‘扎花’,我觉得‘扎花’涵盖不了这门艺术的全部内涵,所以我称其为‘羌绣’,这个说法渐渐为人接受。”

2020-11-09

四川泸州非遗传承人守护技艺:“油纸”情深代代相传

在四川泸州江阳分水油纸伞传习所里,弥漫着浓郁的桐油味儿,工人们聚精会神忙着制作各自手中的油纸伞。其中,一位制伞的老人已积累了五十余年的制伞经验,他就是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毕六福。

2020-11-09

济南斫琴师千雕万琢传承千年古音

在位于山东济南百花洲的一座传统四合院民居里,时常传出苍茫淳朴的瑟瑟琴音,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老济南相得益彰。7月9日,记者走进这座四合院民居时,斫琴师王国强穿一身匠人服装,正手持刨子,刨制古琴木胎。他沿用的是唐代流传至今的古法斫琴,制作一床琴,要耗时一至两年。

2020-11-09

“80后”非遗传承人:把藏服做成时尚界的宠儿

“我永远不能忘记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生活过的日子,也正是那些日子成就了我的今天。”今年34岁的周永拉毛低挽着长发、身着经过改良的浅紫色藏族长款衬衣,在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商贸城的店铺里忙碌着。

2020-11-09

枕着草原 望着星空——布仁巴雅尔和他的蒙古包

传统包、星空包、落地窗观景包……放眼望去,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蒙古包,梦幻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铺展开来。   这是布仁巴雅尔的蒙古包生产基地。这位只有39岁的当地蒙古族牧民,把奇思妙想融入蒙古包制作,使这一古老手艺迸发出新活力。   布仁巴雅尔从小喜爱蒙古包,“看着圆弧状的穹顶,整个人像被蒙古包抱着一样,感觉十分美妙。”他说。

2020-08-24

专访左靖:以碧山为起点,艺术如何介入乡村?(一)

安徽黟县的碧山村,是媒体口中“城市年轻人扎堆去的地方”,是杂志书《碧山》的工作地,是国内知识分子最早“艺术介入乡村”的村庄。 乡见合作社第一个人物专访,正是在碧山生活和实践多年的左靖。左靖曾在北京798某艺术中心担任艺术总监,在国内外策划过几十场当代艺术展览,创办过《当代艺术与投资》《碧山》《百工》等期刊与杂志书。

2020-08-23

专访左靖:以碧山为起点,艺术如何介入乡村?(二) ——关注和误解

在乡村做事情,我们需要尊重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近几年我的工作逐渐向“社区营造”转变,聚焦于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重建。另一方面,相较于早期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我也逐渐明晰了自己在乡村建设中的“可为”与“不可为”,确定了个人的工作范围,并且发展出更加适宜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

2020-08-23

专访左靖:以碧山为起点,艺术如何介入乡村?(三) ——在乡村扎下来

在每一个项目中,驻地调研都是一切工作的起点,然后再通过展览、出版、讲座等方式进行传播。能否挖掘到足够丰富的文化资料,取决于我们调研的深度和项目的持续时间。我现在基本只做长期性的项目,只有在一个地方扎下来,才能知道当地人的真实需求,工作的成果也会随着时间不断生长、完善。

2020-08-23

专访左靖:以碧山为起点,艺术如何介入乡村?(四) ——“反商业”的商业,长效设计理念

疫情对整个黟县的旅游业都有很大冲击,碧山也不例外。碧山工销社在春节前就已经停业,直到3月25日才正式对外营业。在这期间,我们筹备了d&d黄山店的线上商店,4月16日正式上线。线上商店包含d&d各店共通的“世界的长效设计”商品,以及“中国的长效设计(d337)”商品。

2020-08-23

专访左靖:以碧山为起点,艺术如何介入乡村?(五) ——将不同领域的人编织到一起

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城市的展览了解到我们工作过的乡村,从而产生去一探究竟的念头,然后变为实际的行动,在当地形成旅游的消费和文化的交流。在我的团队中,也有一些年轻人是通过我的展览了解到乡村建设,最终选择与我们一起工作的,这也让我很欣慰。

2020-08-23

专访左靖:以碧山为起点,艺术如何介入乡村?(六) ——乡村“考现学”

从近些年的实践看,乡村建设越来越成为各个团队协力去做的一件事,大家取长补短,各显神通,让文化建设、社区营造、商业发展与村民需求和参与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乡建叙事。

2020-08-23

重庆武隆农民演员:唱响川江号子 自信奔向小康

“旅游火了,没想到自己一个农民能成为演员,我热爱这个工作,希望能一直在舞台上表演。”杨兴勇说。   身穿蓑衣的纤夫,编着小辫的渔娘,划水而来的渔船……乌江边上,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图景映入观众眼帘。观众未必能注意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表演者是武隆区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话筒,穿上演出服,农民一步步走到舞台聚光灯下。

2020-08-22

甘肃镇原剪纸传承人:剪刀和红纸“舞动”民族艺术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惠富君的手中,不一会就剪出纷繁复杂的图案。   近日,在甘肃庆阳市镇原县惠富君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正在创作剪纸作品的已故中国民间剪纸大师祁秀梅的孙女惠富君。

2020-08-22

88岁“车库爷爷”倾心作曲:趁思路清晰多发挥余热

二胡、电子琴、小提琴……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暨阳街道一居民小区的车库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乐器,这方小天地的主人是88岁老人谢立鹏。   据了解,谢立鹏从小就很喜欢中国传统民歌。从年轻时任职教师,到后来到艺校进修、在当地文化馆工作,直到退休后他还将车库开拓为“音乐室”创作歌曲、鼓舞社会。他的一生几乎与音乐相伴。如他所言,他一生做的是“愉悦别人,快乐自己”的工作。

2020-08-22

马强——易水古地的执着雕砚者

北京恭王府举办的中华传统技艺精品展“河北月”活动中,笔者第一次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易水砚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马强。在恭王府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中,他一声不响地坐在自己的展位前雕刻着,衣着朴素、言语不多,对于前来买砚询价的游客,简单地报个价,然后继续雕刻。有游客习惯性地还价,他并不多加解释,但是通常这时,游客会被他手中游龙飞凤一般的技艺吸引住。一块看似平常的砚石,几把貌不惊人的刻刀,在他的手里,仿佛有了魔力,石上并无画稿,只是顺着石头的形状和颜色、纹理走势,逐渐就会呈现出一只滴露的莲花,或者一只生动的小兽。

2020-08-21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却妹:曲调代代相传 歌词与时俱进

夜幕降临,李却妹结束了惠东县城的演出,赶回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渔业村的家里,才坐下准备吃饭,门外传来村里几位小朋友的声音:“李阿婆,什么时候开始教我们唱渔歌?”李却妹嘴里回答着:“马上,马上!”她赶紧吃两口饭,收拾好饭桌,马上开始教孩子们唱起《一对龙虾藏礁洲》。“来(阿)唱流(阿)水退干干(那),一对龙虾藏礁(阿)脚……”这首原生态的惠东渔歌委婉、悠扬,声调极富韵味。李却妹说,孩子们学唱这首渔歌准备6月初去参加演出。近年来,这样的情景经常在李却妹家上演,而这些小朋友只是她部分徒弟。李却妹说,作为惠东渔歌传承人,向村民传授惠东渔歌义不容辞。

2020-08-21

曹雪芹风筝传人

“这本书里拍摄的一百多件风筝,全是由我们孔家祖孙三代,一件一件亲手制作的。”年逾花甲的孔令民,拿起一本蓝色封面的线装书,笑眯眯地说,“我们用了两年工夫才完成。” 孔令民所指的书是《曹雪芹风筝艺术》。今年在德国莱比锡主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该书与另外13本来自其他国家的图书,获得了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2020-08-21

安际衡:国家级非遗磁州窑制作技艺传承人

日前,陶瓷艺术家、磁州窑艺术馆馆长、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大家陶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安际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安际衡出生在磁州窑的故乡——彭城镇,其父母都是陶瓷工人,家庭环境使他自幼受到磁州窑文化的熏陶。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他,放弃了京城的繁华生活,怀着对磁州窑文化艺术的无比崇敬之心,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彭城,创办了安氏磁州窑坊。

2020-08-21

艺术多面手莫宝凤:鄂伦春民间艺术掌门人

 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鄂伦春族赞达仁以及鄂伦春族萨满舞、日格仁舞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英雄史诗性质的“摩苏昆”还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民间文学艺术是鄂伦春人游猎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71岁的莫宝凤则是其重要的传承人。

2020-08-21

韦桃花大师传承千年的水族艺术“绝活”——马尾绣

韦桃花出生于贵州省黔南布依自治州三都县中和镇板告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母亲、祖母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凭自己的心灵手巧,刻苦学习,至今已有46年刺绣经历。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自己后天的不断努力,韦桃花大师的刺绣技法均匀细腻,精妙绝伦,她不仅用马尾绣出了自己精彩的世界,更在人生的枝头绽放出最绚丽的桃花。40多年来,她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刺绣技术,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使自己的刺绣技艺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2020-08-21

陕西民间艺人:皮影革新正当时

“华县皮影的‘小旦’形象以前线条是平的,比较保守。现在我们改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女性曲线设计,这种新‘仕女图’如今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品。”陕西华县皮影雕刻民间艺人薛宏权告诉记者。   华县皮影在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继承和发展皮影艺术,众多民间艺人大胆革新皮影制作和表演,让这一流传千年的传统艺术焕发出新魅力。

2020-08-21

库车最后的土布艺人——艾海提·艾力

据《库车县志》记载,库车棉纺织业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龟兹就是西域纺织中心之一。南北朝时期的“龟兹锦”,宋朝的“花蕊布”极负盛名,并曾充当过货币。元、明时期,龟兹织布业更为发达,所产“安西绁布”“白大布”“花大布”不仅产量高,还由商人贩运出国。

2020-08-21

尧文禄:关注赣南非遗 一位农民的文化苦旅

说起尧文禄,安远县塘村乡附近几个乡镇的人无不知晓,这位大山里的文化能人不仅善于吹拉弹唱,采茶戏、马灯戏、茶篮灯、瑞龙、大堂音乐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也样样在行,只要县里或者乡里有什么重大活动,总能见到他为演出忙碌的身影。

2020-08-21

“平阳窑”非遗传承人段禹光:就恋这把陶土

很多人都有玩泥巴的童年,而他却执念半生,在泥巴里寻古创今。在尧都区红陶坊陶艺工作室,陈列的每一件陶制品都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每一片瓷瓦断片都燃烧着往昔窑火的炽烈。主人公段禹光年届中年,民族风盘扣服饰,既有艺术家的儒雅,又有窑工的粗犷。

2020-08-21

陕西华县皮影传人——潘京乐: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77岁的潘京乐老人60多年皮影人生的真实写照。因为除了“前声”(演唱),他还精通“签手”(操纵皮影),手拿竹棍,就可在台上可调动“千军万马”……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陕西华县的皮影别具特色。老艺人潘京乐15岁开始学皮影戏,5个月后登台演出一炮走红,被当地人称为“五月红”。

2020-08-21

农民田传江母子痴情传民俗

杂耍玩技、山歌俚语、头饰腰佩、礼仪禁忌、村俗社祭、婚丧嫁娶……近日,山东枣庄市红山峪的60岁农民田传江谈起当地民俗,一口气讲了3个多小时;而坐在旁边辅导大姑娘、小媳妇插绣的田母,则像技艺超群的“艺术家”。

2020-08-21

彝家妇女手艺精传承“非遗”富山村

今年初,“四川省第二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在成都举行。凉山州布拖县科协推荐选送的“彝族捻线织布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此木也扎,经过层层选拔闯入决赛,最终获得“脱贫攻坚特别奖”。 笔者一行走进凉山州布拖县拖觉镇保俩古尔村,探访这位“彝族捻线织布技术”传承人能此木也扎。

2020-08-21

“保安腰刀”不是保安的刀

“小时候父亲和母亲在家中小院锻打制作保安腰刀的记忆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马尕主麻回忆称,每当冬季,父亲总会披一件棉衣在火炉边锻打腰刀,母亲会在一旁帮忙,等父亲累了,就搭把手上去替一下。 家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马尕主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传承人,41岁的他已经从事保安腰刀制作超过20年。“‘鸳鸯刀’是情侣之间的定情信物,‘子母刀’是父母送给子女的成人礼物,‘波日季’相传可以除妖斩魔,‘什样锦’寓意长寿康宁……”

2020-08-21

泥金纸织画:经纬之间的山水梯田春夏秋冬

泥金纸织画传习所内,54岁的魏巍坐在手工织画架前,身体微微前倾。巧手之下,金色的“纬线”交织于“经线”之间,经纬交错,乾坤自成。   “这叫泥金纸织画,是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特色工艺品。”魏巍介绍说,该技艺于2019年被列入平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0-08-21

江南鱼灯匠人的“浪漫情怀”:守艺30余年只为非遗传承

“明精石即云母石,菱湖人善制为灯,工巧独著。”在“中国淡水渔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人们对彩灯有着特别的情感。   始于汉、盛于唐,明清到民国时期,菱湖镇的彩灯尤为精良,在江浙沪一带负有盛名。 今年71岁的虞敏儿,做菱湖彩灯已有30余年。走进他在凤凰街道凤凰一村的家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张偌大的工作台,和满满一墙的鱼形彩灯。说起彩灯,虞敏儿眼中总是闪着光的。

2020-08-21

高原追梦人守护非遗“活化石”

踏动摆身、击锣敲鼓、左腾右挪、绕场而舞……炎炎夏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纳顿传习所里,一群身穿各式服装的演员伴随着音乐灵动起舞……

2020-08-21

唐昌布鞋:80年坚守与传承

“复工两个多月了,做了2000多双布鞋,最近3天卖出去20多双……”精神矍铄,话语爽朗,笑声不断,62岁的赖淑芳,是典型的川西坝子妇女性格。接受采访时,她手里不停地针起针落,纳着厚实、酥软的白布鞋底。 赖淑芳创办的唐昌布鞋厂,位于四川成都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唐昌布鞋看起来朴素、平常,然而它背后,却是赖淑芳一家几代人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与坚守。

2020-08-21

李江平:刀尖雕刻传承洮砚技艺,用心灵和石头对话的守艺人

“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说到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这首诗,很多对洮砚有所研究的人都不陌生。洮砚,是由洮石雕制而成,距今有1300 多年历史,其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毫、挥洒起来浓淡相宜、得心应手等特点。 洮砚艺术博大精深,那一刀一刃的灵感都来自于雕刻者深厚的积累和灵动的神思。在石头雕刻之间或还酹江月,或感恩;或憧憬 …… 无不渗透出作者点点滴滴的参悟和心血。从洮砚的故里——卓尼,洮砚制砚世家走出了的李江平就是把洮砚这项传统工艺发扬传承的姣姣者。

2020-08-21

兰州非遗人物:“鼓王”老魏的匠心岁月

68岁的兰州市皋兰县农民魏永宏,头上有着太多的光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金城名匠、兰州文化名家、“兰州好人”、“中国好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本身的背后,是老魏40多年孜孜以求的“鼓王”传奇。出生于1952年的魏永宏,学校毕业后当了木匠,当初的想法是学门手艺养家糊口。那些年木匠的工资很低,改革开放后挣钱机会多了,一些年轻学徒纷纷改行,但魏永宏选择了坚守。“我是真心喜欢这个职业,这个社会匠人多,但做到能工巧匠的不多。” 魏永宏说道。

2020-08-21

村支书烧起“九把火” 惠东稔山大墩村焕然一新

热播剧《村支书》讲述了村里的老党支书和年轻党支书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在惠东县稔山镇大墩村,也有一位村官将村里的发展搞得热火朝天。“有想法,肯做事” “把乡亲当亲人,我们自然也把他当一家人”……说起村支书周玉章,村民们都交口称赞,他年轻有为,为村里带来了活力。

2020-08-20

浙江非遗传人的“打镴情缘”:这门手艺不能丢

“打镴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这辈子值得骄傲的事业,我会用尽全力,让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近日,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镴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戴清标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2020-08-20

福州软木画工艺师:把非遗变为文创“寄”往世界

 福州软木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以“无声的诗”闻名于世,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并誉为福州工艺美术“三宝”。目前,从事这项工艺的手艺人已经不足50人,如何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传统手工艺人们苦苦思索的问题。

2020-08-20

南产分:一位皮影守护者的皮影时光

老南原名南产分,是兴平市马嵬镇王侯村人,虽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乡里人称道的皮影“明星”。在交通落后,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尚未普及的年代,看皮影戏就是塬上最受乡民欢迎的消遣。时至今日,陕西十里八乡依然会靠一出皮影戏来助兴。

2020-08-15

杨成兰:侗家女的“侗布梦”

杨成兰的土布用蓝靛、柿子、红花、枫叶、杨梅树叶等一二十种植物染料染制,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染制方法,逐步赢得市场青睐。“土布的价格,每米最高400元,最低20元。”她一脸自豪地说,“除了销往全国各地,我们的产品还销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

2020-08-15

茶春梅:让彝族打歌在传承中留住浓浓乡愁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传承人后,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茶春梅说,“那就是要将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下去,不能让我们优秀的东西被遗忘。”对于前来求教打歌的姑娘、小伙们,茶春梅来者不拒,悉心指导,“只要愿意学的,我都愿意教;不仅教,还要给他们讲我们彝族的历史、讲彝族打歌的故事。”

2020-08-13

【大荔故事】八鱼李家最后的掌门人

显赫一时、风光无限的八鱼李氏家族在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862年(同治元年)回汉冲突后,李氏家族趋于没落,到了清末,致远堂、永远堂、志远堂已经没了人脉,只剩了明远堂弟兄俩。这就是李树玉的儿子李佛佑,李树本的儿子李春源。 根据《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载:“本村李姓共分四门,是由树敏、树德、树本、树囗(玉)传下来的。后来各立一堂,即明远、致远、志远、永远,共有四堂。”这和村民的说法相吻合。

2020-08-12

西藏改则县抢古村支书尼玛顿珠:带群众脱贫是“头等大事”

“作为书记,带领牧区群众一起致富是我的责任!”尼玛顿珠(上图左一,新华社发)是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党支部书记,1965年,他出生在抢古村一户普通的牧民家里,从小放牧的他,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村里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差,日复一日靠放牧维持生计。”

2020-08-12

陈家铺村党支部书记鲍朝火:古村复兴的领路人

处在悬崖边上的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藏在海拔800米的大山深处,三面环山,山多地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微薄,随着青壮劳动力不断流失,村子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如何让村庄“复活”?鲍朝火陷入深思。

2020-08-11

中国知名白族摄影师罗锦辉:记录藏区40年社会变迁

在位于澜沧江大峡谷的迪庆州落吉古村,75岁的白族摄影家罗锦辉正忙着筹备摄影陈列馆。按计划,今年9月完成布展后,这里将展示200余幅他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40余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社会变迁。

2020-08-10

明代歙县紫阳桥与唐里村郑百万

歙县南乡唐里村出了个郑百万,家中钱财如山堆积。他有一颗仁爱之心,拿出家中钱财,捐资建造紫阳桥,方便南来北往的通行,在徽州大地被一直传为美谈。历经400多年的风风雨雨,紫阳桥在多次修建加固保护中,至今依然能焕发出勃勃英姿。紫阳桥是一座仁爱桥,凝聚着民众的奉献,被世人称颂效仿。

2020-08-09

惠州80后陈志豪舞狮21载,以传承民俗作己任

长排村盖仔狮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见长,在高亢粗犷的铜锣皮鼓伴奏下,抑、扬、开、合、滚、跃、抢……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表演方式。陈志豪在七八岁时就对盖仔狮产生了兴趣,每年春节,哥哥姐姐们忙着讨红包,陈志豪却在狮队屁股后面,从早跟到晚。14岁那年,他听到房子里传出练拳声,就蹲在门口,透过铁门门缝偷看......

2020-08-09

红烛礼赞!歙县大谷运中学创办者潘明先

1969年夏,潘明先在一次回乡探亲中了解到,家乡竟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为此,他彻夜难眠,愧疚不已。第二天,他便步行60多里,赶到当时的歙县教委,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决定回乡创办大谷运中学。得到领导支持后,他带着一颗回报家乡的炽热之心,离开了整整工作了11年的新安中学,开始了回乡创办学校的漫长之路。

2020-08-08

芜湖市七旬“老顽固”,收藏农耕农具几百件

农耕文化馆的馆长是村里一个75岁的“老顽固”,也是村中有名的老乡贤。为了让年轻人了解以前的农耕情况,18年来,他默默地做了一个乡情、乡愁、传统文化收藏者和传播者,收藏农耕农具几百件,各类古玩、字画上千件。

2020-08-08

艾依提·依明——加依“乐器村”非遗传承人

艾依提·依明今年56岁,从他爷爷那一代开始,家里就做起了乐器,到现在已经传承了200多年。艾依提·依明从15岁开始学习制作各种民族乐器,41年间,他制作了数不清的乐器,都它尔、手鼓、弹拨尔、沙塔尔、热瓦甫……最喜欢制作和演奏的是弓弦乐器。演奏这些乐器难度大,制作这些乐器的难度更大,尤其是弓弦乐器的音箱——从一截桑木开始,凿、雕、刻,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一件乐器最后的成败。

2020-08-07

石门村飞人——竹海秀“轻功”,似卧虎藏龙

“削竹脑”的竹农要学会从竹的颜色、粗细、生长环境,对一棵竹子的承受能力作出一个迅速而正确的判断,2年以下的新竹,承受能力较差、竹梢较小,一般不砍削;带有伤疤、遭过虫蛀的竹子往往无法支撑一个成年人的重量。 

2020-08-07

蓝庆规:当代版“愚公移山”

一个中年汉子抡起铁锤将钢钎和木头楔子打入石缝中,铆足了劲撬动岩石,“哗啦”一声响,裂开的石块滚落,汉子咬咬牙抬起一块又一块石头,垒砌成路基。中年男子叫蓝庆规,是加近屯的村民。整整5年,他带领一家人在这大山深处演绎着当代“愚公”劈山开路的故事。

2020-08-06

郭太运——年画手艺人

现在,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对年画已经十分陌生了。然而,如果把时间往回调个几十年,我们就会发现,年画与春联、爆竹、压岁钱、“福”字一起成为了中国传统新年符号中最具民俗特色的象征。

2020-08-05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父女俩心中的那块“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我国的传统手工印花织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蓝白相间的花布上印着吉祥喜庆的图案,韵味朴拙幽雅。一块蓝印花布,凝结了过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现代印染工艺的普及,传统手工印染的蓝印花布逐渐被取代,消失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今天,就跟随我们的镜头,走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一家的蓝白梦。

2020-08-05

李佛进:将神秘瑶文化尽付“大花炮”

认真观察李佛进的大花炮,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亮点和创新:同为“小田”框格,第三筒的以插花和花鸟画相间交错;第二筒的以福字和镂刻的寿字相间交错,每一个“寿”字写法不同;最有意思的是第一筒的 “小田”框格,传统做法是封贴一般花鸟画,李佛进却别具匠心,以工笔花鸟画的形式将“风调雨顺”、“和满中华”、“国泰民安”等吉祥词语,构画成一个个草书花字。

2020-08-03

崔鶠:使一座村庄成名的诗人

崔鶠在此购地数亩,种植果树、花卉,春季花开,秋收果累,树影婆娑,遂把此地名为“婆娑园”,翻书敏思,因此也就留下名作《婆娑园》:“ 晚禽噪竹百千翅, 残菊横枝三两花。好在山园养衰废, 风波不到野人家。”

2020-08-03

王鸿生:田心村百子灯流光溢彩,600年手艺要传承

王鸿生做百子灯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他的父亲是个小学老师, “印象里,我父亲做的‘百子灯’很漂亮。”“百子灯”制作工序繁杂,对技艺要求很高,一开始学会很有困难。王鸿生的父亲耐心地教授,从最简单的造型开始,还让王鸿生学着用各种生活用品,例如筷子、绣花针等,作为制作花灯的工具。“我很喜欢做花灯,我对自己做的每一盏灯都很满意。”

2020-08-01

一把琴 一生歌——50多年探索创新非遗技艺,芒康弦子舞传承人次仁旺堆

50多年前,次仁旺堆和藏族传统乐器弦子结缘,从此难以割舍。 次仁旺堆不仅传艺,还创作超过百首新的弦子曲,并且将一首首弦子曲录制成唱片。琴声再起,乐器的生产销售也带动了乡亲们致富。古老技艺,散发出新的魅力。

2020-07-31

龙振山:六千年古村落文化的守望者

每逢下雨天,别人都往屋里跑,龙振山则踩着泥路往河沟里钻,因为一下雨,河沟里就能冲刷出很多“宝贝”。经岳城、历磁县、上邯郸、走临漳、访邺城、过漳河、跨洹河、登太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龙振山走遍了豫冀两省漳河两岸的山山水水。

2020-07-29

胡庆华:古村落的守望者,每日巡村不懈怠

不论是春夏或秋冬,酷暑或严寒,漫步于游垫古村一条条古巷、徜徉于古村一栋栋古宅,人们总能与一个人不期而遇——他晴天戴着草帽,雨天撑着雨伞,晚上则打着手电筒,在村中一遍遍巡视、记录,这个人就是胡庆华。胡庆华为人正派、敢于直言、勇于担当,在村民中威信颇高,在2013年,游垫古村村民全票推选他担任古村文保员。

2020-07-29

袁家村两任书记:让“生存”变成“生活”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郭裕禄带领村民们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村领导班子与村民们一起走过的苦难岁月、一起淌过的艰辛汗水,都已成为这个村落厚重的积淀。

2020-07-27

传承人朱长春:专注齐笔50余载,薪火传承展齐笔之风采

齐笔以独特的工艺特色,以丰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健劲有力等特点,独树一帜。齐笔非遗传承人、中国齐笔制笔大师朱长春,从业已50余年,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打磨,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淬炼,他将齐笔制造技艺磨砺得炉火纯青。

2020-07-26

“榄雕之王”故乡如今仅剩几人坚守,传统手工艺出路在何方?

提起“榄”这个字、这个物,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平时的零嘴,而对于广州人,尤其是老广州人它还代表着一项工艺——榄雕。

2020-07-26

保卫美味——珠海大学生的茶果复兴计划

“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一间祠堂三塔上,左边文阁似牌坊,右边瓦瑶真排场;花儿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相,真系会同村仔好村场。”走进会同村,你会听到在村里和大街小巷,孩子嘴里不停地唱着这首民谣,这首代表着会同村的骄傲和朴实的民谣。

2020-07-26

曾凡山——在外打拼十五年毅然返乡,只为给天下妈妈搭建一个家

我叫曾凡山,湖北利川人,今年33岁,来自农村,是妈妈之家的创始人。 2010年,我的妈妈因病不幸离开了,从那天起我从未有过一日忘记我的妈妈,我唯一的妈妈。

2020-07-26

林学进——“大树老师”在千年古村办起了书院

一场特别的“遇见”,改变了程洋冈的命运。

2020-07-24

水峪中幡:百年古村中不落的旌旗

在水峪村,始终为中幡留有一方天地,村中幡队多数由女性组成,这样的组合成了十里八乡的一大特色。

2020-07-24

“土楼山歌王”黄庭芳

再不记录下来,以后也许就听不到客家山歌了。

2020-07-22

杨凤山——井陉桃林坪花脸社火非遗传承人

传承人杨凤山从小喜爱武艺,他对本村花脸社火的脸型描绘和表演技艺进行了全面的承接和发展,使花脸社火名声传国内多个地区.

2020-07-21

岳丙寅:身居古村发扬传统工艺,精研技艺心系文化传承

岳丙寅,字泽峰,岳飞后裔三十二世孙,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人。因酷爱泥塑艺术,有人称他乡村泥土艺人,他却说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个爱团弄泥巴的农民,权作泥腿子艺人自称。

2020-07-07

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 三个“兵支书”一台“富民戏”

“通过表决,我家今天终于被移出‘黑名单’了!”平原村沿河7组村民罗勇高兴地说。5月5日下午,平元村村支两委、村民代表和全体党员召开会议就村民罗勇是否移除黑名单进行表决。

2020-07-06

脚踏实地谋发展——贵州安顺平坝区白云镇肖家村村支书胡克贵

踏踏实实工作,诚诚恳恳为民,他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平坝区白云镇最年轻的村支书,他说他要带领全村人民向着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

2020-07-06

铜仁玉屏大山深处有一位“侗歌王子”,你知道吗?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大湾村,当地男女老少都爱唱山歌。1954年8月出生的杨通辉,从小就对山歌耳濡目染,不但喜欢唱,而且谙熟祖传的侗族山歌歌词和调式,按他自己的话说“一天不唱心里憋得慌”。如今,杨通辉能唱几百首不同时代的山歌,当地人称他为“侗歌王子”。

2020-07-06

邓传星:七旬老人义务宣讲红色故事

八年来,他一直坚持宣讲萍塘村革命英雄儿女的故事,让更多的游客了解灵山的革命事迹,共接待来客超过12000多人次,每年当导游走村场300多公里;他坚持义务为村中、周边单位或公共场所修剪绿化带,每年达6公里多;他义无反顾到医院照顾烈属五保老人,为其垫支3000多元医药费,成了村民眼中“活雷锋“,被评为2019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2020-07-05

扶贫印记|第一书记吴广峰:用心铺就扶贫路

“组织上让我当第一书记,把这么一项光荣使命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要踏踏实实干,尽最大努力干好。”自2019年7月开始,市森林公安局驻浮梁县臧湾乡午项村第一书记吴广峰一直这样勉励自己。

2020-07-04

肇庆市商务局驻怀集凤岗镇第一书记陈少红:事必躬亲只为民

从怀集凤岗墟镇到孔洞村的山路蜿蜒曲折,长达22公里,这是孔洞村唯一的出山路,也是肇庆市商务局派驻孔洞村第一书记、怀集唯一一位女性驻村第一书记陈少红每天进村开展工作的必经之路。

2020-07-04

茶香飘满高山——永顺县湖坪村青年王兵回乡种茶故事

“汤色清亮,口感舒滑,唇齿留香……”湖南省永顺县松柏镇湖坪村的回乡青年王兵,此刻正动作娴熟地在茶具上冲泡刚制作出来的红茶,并介绍其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浓郁的茶叶清香在厂房里弥漫着。

2020-07-03

旅游人类学者孙九霞:从传统村落中来,到传统村落中去

2015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孙九霞教授成功喜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立项,这对创建旅游管理一级学科意义重大。记者就该项目申报的情况、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孙九霞教授的学术发展等内容采访了孙九霞教授。

2020-07-02

十八洞村三任扶贫队长的“接力棒”

十八洞村,是湖南第一批脱贫的村庄。在当地苗族百姓脱贫的道路上,有三个名字印刻在人们心底:龙秀林、石登高和麻辉煌。作为花垣县委接连派驻的三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们传递着决战贫困的“接力棒”,参与并见证了这个深山苗寨从“众人成林”“步步登高”到“走向辉煌”。

2020-07-01

山西吕梁山“90后”村医:百姓健康我就心安

在地处吕梁山南麓的山西大宁县,有许多乡村医生在基层岗位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昕水镇坡角村的“90后”刘勇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2020-07-01

从不信任到事事都找他——贵州80后“博士书记”的驻村帮扶故事

“80后”吴迅,2016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工作。这位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研究的博士后,2018年3月主动请缨到贵州省石阡县青阳乡大坝村挂职驻村第一书记。

2020-07-01

草原“95后”大学毕业生返乡记

24岁的大学毕业生赵彩荣在村委会办公室中,不时与驻村干部用方言交流、忙乎着,稚嫩气息尚未完全从脸上消褪。 赵彩荣此刻工作的地方是中国北方草原内蒙古自治区的武川县耗赖山乡大沙岱行政村,而她的出生地就在3公里之外,那里有她的奶奶和父母亲。

2020-07-01

守住“蝴蝶梦”的瑶族老人

“观朗月,忆情人,泪珠如雨泪纷纷。十指偷弹探命运,这好姻缘扦离群……”11月20日上午,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大莲塘村村民袁水生家里,响起了绵长婉转的传统瑶族蝴蝶歌。这是袁水生和陈季花这两位精通蝴蝶歌的先生第一次合唱,使得这曲濒临失传的《八才子之花笺记》得以“重生”。唱起蝴蝶歌时,已经63岁的袁水生悠扬的歌声中始终藏着一丝忧虑。能够将这些传统的蝴蝶歌传承下去,是他多年以来的“蝴蝶梦”。可是如今真正能学好蝴蝶歌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2020-07-01

酉阳第一书记的脱贫计划:继续种枸杞,延伸产业链

村民邢吕最近闲不住,非拉着我去地里,瞅瞅能不能种叶用枸杞。叶用枸杞喜水,但怕涝。我看邢吕这块地,是块宝。 两年前,刚到清明村,我发现交通短板问题很突出。现在道路修通,村里的希望来了。路修好了,重点是发展产业

2020-07-01

杨卓亨

杨卓亨(1913—1972),百侯镇侯南村人,曾在本乡私塾和百侯中学读书。念完初一就因家贫而休学。14岁以后,在百侯镇一间小商店当学徒,一直干到22岁。民国24年(1935),他参加了“中国农村研究会”,激发了爱国、救国的思想。

2020-07-01

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门等村手工艺人蒙来恩

6月16日,趁着恭城举办关公节的机会,记者来到该县莲花镇门等村高桂屯人探访一位艺人——一位痴迷“扳爪”工艺的七旬老翁。

2020-06-30

田剑英——我要歌唱这个美好时代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惹巴拉土家山寨摆手堂里,田剑英正唱着经典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清脆嘹亮的歌声中饱含着深情。与大家经常听到的有所不同,她是用土家语在演唱。

2020-06-30

黄赞汤

黄赞汤,字莘农,号徵三,清江西庐陵(今吉安)人,道光进士及清翰林殿阁大学士。历官兵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福建学政、河南巡抚、河道总督及广东巡抚等。

2020-06-30

梁思成:伟大的古建筑保护者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

2020-06-30

潘守永:书斋·田野·社会,以勤勉踏实之风行走在村落间

并不高大的身躯,眼镜后深邃的目光,始终和蔼的笑容,这就是潘守永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潘教授是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遵循着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深入田野、学以致用的传统,每年他都会亲自带领团队深入村落,以人类学民族学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和主位、客位的研究视角,协助古村落建立生态博物馆,进行文化遗产保护。走出书斋,走进村落,始终勤恳,始终踏实,近20年接连不断的贡献,让潘守永教授团队被提名为第八届“薪火相传——传统村落守护者”,经过网络投票和专业评审,潘教授及其团队荣获“杰出团队”称号,这也是中国文物保护的最高奖。

2020-06-30

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旺村党总支书记朱学先 带领村民致富 积极发展村旅游事业

朱学先为了村旅游事业发展,积极向上级文物保护及旅游部门争取支持,另一方面他走村入户宣讲古民居历史意义及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的争取下,先后挖掘古村落旅游资源10余处,保护濒临毁损古民居40余栋,朱旺村荣获国家3A级景区、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06-30

泾县茂林镇奎峰村的“牛”书记

汤红,宣城市中级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正县级审判员,现选派选聘到茂林镇贫困村——奎峰村,任扶贫队长、党总支第一书记。

2020-06-30

回乡创业种苗木,“85后”青年梦想启航——让绿色铺满每一个需要它的地方

“85后”的蓝学良是漳浦县官浔镇春建村的一名普通的花农。2011年,蓝学良从部队退役后,学习创业知识、调查社会市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几年时间里,他经营过小吃店,也从事过电信业务推广、物流运输、室内装修等工作,虽然没挣到几个钱,却累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2020-06-28

古村落人物志 | 张安蒙 将生命融进古村落

张安蒙、1950年1月14日出生上海,大学本科(中文系)、 中国人大商学院EMBA。上海屋脊与根工作室主任;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2008年6月被评为“薪火相传 ---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年度贡献奖”;2009年元月被授予“和谐中国 2008年度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2020-06-23

记温泉镇三交村致富带头人李明兵

李明兵,息烽县温泉镇三交村农民,外出务工多年,学到了先进的生猪养殖技术与经营管理模式,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2017年,在外发展得风生水起的李明兵,响应家乡号召回乡创业。2018年,李明兵开始养殖生猪,当年养殖生猪200余头,年底取得100余万元收入。生猪养殖“试水”成功,加上扶贫产业政策的支持,李明兵决心带着贫困户一起致富。

2020-06-21

我愿与独山村人民并肩战斗——记晓天镇独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张家安

“我们村从湖北返乡的有几户村民?身体状况怎么样?你们防疫工作都安排妥当了吗……”大年初一,正在村民组宣传疫情防护知识的晓天镇独山村支部书记黄仲芳,接到了来自金寨的张家安的电话。张家安是独山村扶贫工作队长,2018年元月,从部队转业到六安市供销社工作,于当年3月主动请缨到晓天镇独山村驻村 扶贫。

2020-06-18

古村落人物志 | 李秋香 守护乡土文化之根

李秋香,汉;1955年11月出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1989年与陈志华、楼庆西老师共同组创“乡土建筑研究组”,主要从事乡土建筑研究。每年带学生上山下乡,进行古村落的调研,对传统建筑进行测绘记录。完成二十余部乡土建筑研究专著,主编6部乡土建筑图书,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指导学生完成上千张建筑测绘图,主持完成十几个古村落保护规划的制定。研究著作多次获奖。

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