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左靖:以碧山为起点,艺术如何介入乡村?(三) ——在乡村扎下来

2020-08-23
乡见合作社、艺术中国 0   |   1

乡见:《黟县百工》是你们复兴碧山文化的基础,但很多乡村没有这样的历史深度,怎么挖掘它们的文化?

左靖:“黟县百工”确实是我们在碧山开展乡村工作的基础之一。大约在2010年前后,我带领安徽大学的学生走遍了黟县所有的乡镇,对当地民间手工艺做了系统的调研,一共花了三年的时间,做了《黟县百工》这本书,介绍了90多种黟县民间手工艺。这是我们乡建工作的原点之一,影响了我们后来所有的实践,包括《百工》杂志书、碧山工销社的创办等等,都是以最初的调研百工为起点的。

clip_image001.jpg

图 1 《黟县百工》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

2015年,我在贵州茅贡的项目里,把自己的工作步骤总结为“空间生产、文化生产、产品生产”,其中“文化生产”指的就是在地文化的梳理,以及由艺术家、设计师、学者围绕当地文化进行的创作或研究。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借鉴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甚至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日本“考现学”方法。

clip_image003.jpg

图 2 茅贡计划在广东美术馆

在每一个项目中,驻地调研都是一切工作的起点,然后再通过展览、出版、讲座等方式进行传播。能否挖掘到足够丰富的文化资料,取决于我们调研的深度和项目的持续时间。我现在基本只做长期性的项目,只有在一个地方扎下来,才能知道当地人的真实需求,工作的成果也会随着时间不断生长、完善。

中国这片土地,我想没有哪里的文化土壤是贫瘠的,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精彩。尽管有些地方的历史并不悠久,但我们如今提到的“文化”,已经不单单是历史的概念。做乡村工作,尤其看重的是当代的、日常的、社会性的生产和生活。我们所展示的,并不是死去的标本,而是未来的可能性。我们的初衷,是希望用艺术激活地方持续的生命力,培养地方的文化自觉。

乡见:《碧山》杂志很注重学术探讨,最近两期关注到建筑师的乡村实践,以后会更关注和当下相关的问题吗?

左靖:《碧山》的每一辑主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是对我们自身工作的一个检讨,比如“去国还乡”和“民艺复兴”;或是对当下大家所关心的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的基本问题或热点事件进行评介,比如“东亚的书院”“文庙”“结社与雅集”,以及“民宿主义”“建筑师在乡村”。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来组织研究和自我学习,介绍国内外的经验,以及传达自己的观点。

2018年11月,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我和汪涵在北京的悦美术馆策划了“行动造就未来:到2030年能够实现零饥饿”活动,加上之前我们编辑的“永续农耕”和“米”的专题,以及2017年9月,我和王国慧在贵州茅贡做的“米展”,这一切都为《碧山14》、《碧山15》的“食物”专题做了铺垫。由此,你可以看出我们的编辑方向与思路。

clip_image005.jpg

图 3 “行动造就未来”悦美术馆现场

clip_image007.jpg

图 4 茅贡米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