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人物志 | 李秋香 守护乡土文化之根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诸葛镇诸葛村

2020-06-17
古村创益 0   |   1

image001.jpg

李秋香,汉;1955年11月出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1989年与陈志华、楼庆西老师共同组创“乡土建筑研究组”,主要从事乡土建筑研究。每年带学生上山下乡,进行古村落的调研,对传统建筑进行测绘记录。完成二十余部乡土建筑研究专著,主编6部乡土建筑图书,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指导学生完成上千张建筑测绘图,主持完成十几个古村落保护规划的制定。研究著作多次获奖。

 

与时间赛跑

目前因乡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大,散落在偏僻封闭、交通不便的乡野之地的古村落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因此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三人小组为保护乡土古建除与时间赛跑、抓紧乡土古建调查外,所能做的事就是建议管理部门将一些保存完整的村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立即着手普查、评价、遴选、立项保护。与此同时,他们还把田野调查分类整理,结集出版,予以出书抢救。

image002.jpg


李秋香亲眼看到,近十几年,乡土建筑正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破坏着,就连很多已被划为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的村落也在破败消逝。在全社会普遍缺乏乡土建筑保护意识和价值认知的情况下,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浪潮急速冲击传统村落的形势下,李秋香与时间赛跑,在致力于学术研究之时,还想方设法抢救并保护即将消失的古村落。

她把青春献给乡土建筑保护

20多年前,中国城市化大潮波涛涌动,建筑设计随之进入空前的繁荣期,很多建筑师纷纷下海。30岁的李秋香,选择了与她的老师陈志华、楼庆西教授一起带着学生,在“淘金”的人潮流向城市之时,他们却开始“上山下乡”。他们的工作需要四处跑,可走的不是马路,而是机耕路。如果下雨,烂泥很深,蹦蹦车开不动,只能下来推。如果不下雨,则漫天黄土,烟尘漫漫。有一回他们前面一辆车在路上扬起烟尘弥漫,忽然间路上烟尘没了,大家反而纳闷起来。待仔细一看,原来前面那辆车掉进河里去了,幸好河床是干涸的。

image004.jpg


20几年间,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她带着学生上山下乡,在上百个村落调研少人问津、濒临灭绝的乡土建筑,制定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抢救性地留下了近50本研究著作和3800余张测绘图,填补了传统村落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空白。

这20多年中,李秋香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先后到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深入调查过70余座村、镇,并且还到云南、新疆、贵州等地区参观过一些乡土建筑。调查研究一座村、镇的自然环境、历史、经济、文化、民俗和它们的规划,村、镇中的寺庙、祠堂、住宅、商店、亭、廊、桥等各类建筑的形态,包括它们的结构、布局、形制、外貌、装饰等。为了真正认识一座村、镇和它们的建筑,必须了解生活于其中的百姓,去了解他们的劳动、生活、习俗、感情、信仰,即他们全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深入地发现他们所创造的并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

全国首个乡村保护规划的诞生

浙江兰溪市诸葛村,是全国第一个乡村保护规划的诞生地,也是在李秋香的推动下,保护最成功的古村落之一。

image005.jpg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2014年第二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作为江南诸葛姓氏集中的聚居地,其区位、宗族与商会协同的管理模式、独特的村落环境与民居建筑等特征突出。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村中保存了大量明清建筑,建筑质量上乘,且类型丰富有特色,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

1995年团队为诸葛村制订了《诸葛村保护规划》,这是国内第一个村落规划,也是第一次提出对古村落整体保护的概念,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和业内的广泛关注,质疑声一片。但是,只有完整的保护,才能将大量物质、非物质的信息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有机地保留下来。

image007.jpg


激烈的争论之后,最终还是得到了认可。1996年,诸葛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诸葛村保护规划》论证通过,它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整体保护的村子。近些年,它以其“原汁原味”的农、商文化和文物古迹,引来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成为浙江的热点旅游景点。

image009.jpg


截止目前诸葛村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每年仅古村落带来的旅游收入就有2000多万元(数据来源:瞭望观察网),村集体固定资产比1995年增长100倍。除一部分用于保护古村落以外,村里建设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60岁以上的人每月领的200元生活补助和学生的奖学金等村民福利都是从中支出。都是古村落保护带来的红利。

献身精神从何而来

其实,李秋香当年不过是清华大学资料室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如今已经荣升高级工程师的她,早已实现了自我人生的华丽蜕变。

image011.jpg


“别人调查不出来的东西,她常常能得到。”陈志华回忆说,有好几次,老太太们把她拉到炕上,“闺女、闺女”地叫得亲热,还把出嫁时垫在箱子底下的东西翻出来给她看。

“李秋香把乡土建筑研究当作学术事业来做,而学术事业的第一个特点是要求献身精神。”陈志华回忆道,当年要在福建的楼下村测绘一位弱智人的住宅,但必须经过一间秽物积了几寸厚、臭气熏天的猪舍,当两位学生站在木栏杆外,商量着怎么用推算方法得出建筑的近似尺寸时,李秋香一抬腿,跨过栏杆就进去了,她走来走去,直接测出了精确尺寸,脚底下的秽物还直冒泡,叽叽咕咕地响。

献身精神从何而来?李秋香的回答是:“越做越放不下。”这背后,蕴藏着她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担当。

image013.jpg


她自言生在农村,对乡土文化有天然的亲切感,而且农村人的朴实、热情让她更珍惜这份城市人少有的快乐。

她还记得,在郭峪村调研时,一天从地里刨出来三四块刻有文字的碑,拼起来就是两三千字,这些罕见的珍贵史料,交代了村落的一段历史。“几百年都弄不清楚的东西,我们一天就弄清楚了,你知道这有多么快乐,多么激动吗?”

1993年,陈志华患眼疾仍坚持下乡调研,李秋香扶着他走乡路。当时,研究经费还没有着落,陈志华形容他们两人的组合如同卖唱:“姑娘牵着瞎子,瞎子拉着胡琴,姑娘唱着小曲,只是所唱的是充满快乐的,而非哀怨的曲子。”


 image015.jpg

随着研究逐步深入,李秋香作为一个她自言的“在老百姓中滚过一遭儿的人”,更体会到乡村人对乡土文化建设的贡献,也更加自觉地担当起抢救、保护乡土文化的重任。

她无意阻止新建筑的发生,但她强调,乡村新的建设必须经过合理的规划,应该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我们的任务是给历史留下一份记录,让文明传承下去。如果能够保护下一些古村落,后人能分享和拥有这份遗产,我相信,人们会变得更聪明、更富有情感。”


主要著作: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合著)1992年出版、《诸葛村乡土建筑》(合著)1996年出版、《婺源乡土建筑》(合著)1998年出版、《诸葛村》(合著)1999年出版、《新叶村》1999年出版、《流坑村》(合著)2001年出版、《郭峪村》(合著)2001年出版、《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2002年出版、《石桥村》2002年出版、《中国村居》2002年出版、《庙宇》(合著)2006年出版、《宗祠》(合著)2006年出版、《文教》(合著)2007年出版、《住宅上、下册》(合著)2007年出版、《梅县三村》(合著)2007年出版。获2008年“中国建筑第一届图书奖”、《十里铺》(合著),2007年出版、《村落》(合著)2008年出版、《丁村》2007年出版。获2007年最美书奖、《培田村》2008出版、《乡土建筑遗产保护》2008年出版(获2009年100本好书奖)、《尧坝场》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