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吕小怡:让苏绣“潮”起来的创意绣娘(下)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

2020-12-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杨宝光 0   |   1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吕小怡的母亲郁丽勤受邀前往苏州馆进行刺绣表演。由于母亲普通话不太好,需要一位既懂苏绣手艺,又擅长交流沟通的帮手,吕小怡自然成了不二人选。于是,她请了3天假帮妈妈打下手。

  短短3天,苏绣凭借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驻足与赞赏,尤其一幅双面异色的绣品最为引人瞩目。那幅作品一面是黄猫,一面是白猫,很多游客惊叹于郁丽勤母女在同一块面料上完成双面不一样绣品的手艺。“很多人都对我们竖起大拇指。”吕小怡回忆说。

  这次经历让吕小怡感受到“刺绣再也不是以前人们养家糊口的方式了,它现在已作为一门艺术被大众广泛接受。”从那时起,她有了放弃自己的白领工作,回家做绣娘的想法。

  以这种“半路出家”的方式进入苏绣行业,并不是明智之举。原来,对绣娘来说,职业的黄金年龄相对固定。培养一个技艺成熟的绣娘起码要5年时间。理想状态下,年轻人应该是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刺绣,等到20岁左右手艺正好成熟,这样可以赶在人眼视力衰退前,绣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而一旦到了一定年纪,视力就会衰退,一些精细的刺绣工作就做不了了。

  经过大约半年的思考,最终吕小怡还是选择辞职。原因是她不希望传承四代的苏绣手艺在自己这一代失传。因此,她成为镇湖第一批重新回归刺绣行业的年轻人。

  辞职回家后,吕小怡开始当起了全职绣娘。她并不满足于传承老一辈的传统技艺,她希望改变苏绣“单价高、年轻人买不起、不关注”的境况。“我主要的理念是想刺绣可以生活化,被大家日常所需所用,非遗需要以一种活态形式去传承,有人喜欢、有人从事、有人购买。”

  为此,她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艺术水准。她曾去清华美院接受了为期一年的素描、色彩方面的培训,还专门学习了摄影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吕小怡独立创作的首幅作品《流沙》获得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银奖。此外,吕小怡与母亲郁丽勤合作的两幅作品《繁花似锦》和《希望》夺得2012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评出的刺绣类作品金奖,这也让她成为苏州刺绣领域获得此荣誉的最年轻的绣娘。

  通过市场分析并结合当下消费群体的需求,吕小怡还决定实施“个性化创意苏绣”项目。她大胆地将刺绣与家装设计融合在一起,结合客户家装风格,定制与之相统一的刺绣作品。

  同时,一系列融合了手工刺绣的各种工艺品孕育而生,如围巾、包袋、饰品等,这些产品价格低、方便携带,适合大众消费,同时又融入了苏绣的传统工艺,当作礼品赠送也很合适。她还转变绣品题材,不再局限于百鸟朝凤、花开富贵,开创了一些简约古风的内容,这样绣工简化,“意境又不差,比较受年轻人的喜欢”。由于个性鲜明、价格适中,吕小怡的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年轻消费者的热捧。

  现在,吕小怡在忙碌之余还会抽时间照顾自己的双胞胎女儿,每每看到她们也学着家里人的样子模仿刺绣动作,她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