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礼赞!歙县大谷运中学创办者潘明先

黄山市歙县桂林镇西坑村

2020-08-08
歙县论坛 0   |   1


 

乡村、山路、小河、还有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树林……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有一群可亲可敬的人——乡村教师。他们扎根乡野,辛苦执教一辈子,用尽毕生心血给乡村孩子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乡村教师 ,朴实得像路边一粒粒毫不起眼的石子,却为孩子们铺就了金色的道路;乡村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奠基者和守望者。

 

image.png

 

古老的徽州大地上,自古以来便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优良传统,朗朗的读书声时常飘荡在山村旷野。在  歙县西北部古村落西坑村,潘氏家族自古便以诗书传家,尊师重教的良好家风闻名当地。

 

image.png

 

西坑村,一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尊师重教家风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村中多出教师,在歙县各级学校广有分布,特别是在里东乡的各个乡镇,西坑籍的教师曾占了半壁江山,并涌现出许多父子同校、兄弟同教的感人故事。西坑籍教师呕心沥血,扎根乡村教育,为家乡的基础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一代代乡村学子得以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正是有这么多教师在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道路上的倾情奉献,西坑村才会文运昌盛。

潘明先的父母是村里老实本分的农民,但受徽州尊师重教文化的熏陶,他们省吃俭用,到了潘明先该读书的年纪,便毅然决然把他送进学堂读书。建国前的西坑村是皖南游击队的根据地,潘明先的父母思想进步,十分支持革命,给游击队员提供食宿。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潘明先在父母的影响下,小小年纪就当上了游击队通讯员。在地方建国战争中,他有志有谋,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多次穿过层层封锁线,传递机要信件,为皖南游击队的革命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image.png

 

解放后,潘明先继续上学读书,于1954年夏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俄语专业。四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听从国家召唤,服从组织分配,带着满腔热忱前往六安地区新安中学当俄语教师。

1969年夏,潘明先在一次回乡探亲中了解到,家乡竟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为此,他彻夜难眠,愧疚不已。第二天,他便步行60多里,赶到当时的歙县教委,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决定回乡创办大谷运中学。得到领导支持后,他带着一颗回报家乡的炽热之心,离开了整整工作了11年的新安中学,开始了回乡创办学校的漫长之路。

 

image.png

 

潘明先创办大谷运中学,一切都只能从零起步。他带领着乡亲们建教室、修操场,组织老师们编教材、写讲义。1994年,潘明先到龄退休,考虑到乡村教师紧缺,他又继续留校任教了两年。

在大谷运中学,潘明先一干就是整整27年,教过俄语、英语、政治,当过教导主任、校长、党委书记,多次获得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人才,实现了回乡办学、回报家乡的诺言。

潘明先一直重视家风建设,严于律己,治家有方,他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学有所成,在各类行业中出类拔萃。目前,潘明先已四世同堂、儿孙绕膝,但他不愿随儿女进城颐养天年,而是选择静守在生他、养他的西坑村。虽年已耄耋,潘明先却仍怀着一腔博大的家国情怀,时刻惦记着乡亲们,热心公益,发挥余热,为村民们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这就是潘明先的写照。在大谷运乡,在西坑村,潘明先永远是乡亲们心中一座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