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文禄:关注赣南非遗 一位农民的文化苦旅

2020-08-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0   |   1

  说起尧文禄,安远县塘村乡附近几个乡镇的人无不知晓,这位大山里的文化能人不仅善于吹拉弹唱,采茶戏、马灯戏、茶篮灯、瑞龙、大堂音乐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也样样在行,只要县里或者乡里有什么重大活动,总能见到他为演出忙碌的身影。

  

  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这些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保护,他不仅40多年来执着地坚持着一个人的文化苦旅,而且为了这些艺术项目的“申遗”,在市县来回的道路上连续奔走了几百个日夜,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带着对他的钦佩与好奇,笔者探访了这位大山里的文化能人。

  马2.jpg

  尧文禄出生在安远县最边远的塘村乡白兔村,他从小喜爱文艺,尤其对乐器非常感兴趣,只要有笛子、二胡等声音传到耳边,他马上就会入迷,手里做着的事也会停下来。他最开心的是每年春节,县采茶戏剧团会来村里下乡演出,每到这时,他便仿佛自家做好事般,忙前忙后为剧团做杂务,晚上便坐在前排如痴如醉地看剧团表演。

  

  在20岁那年,他自带干粮,走了100多里的路,去县城找到剧团的老师拜师学艺。老师看他来意坚决,同意他留下来,不过首先要他干些团里的日常杂事,尧文禄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马1.jpg

  此后,他一边做杂务,一边凭着坚韧的意志进行苦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学会了二胡、笛子、唢呐等乐器的演奏技巧,采茶戏、大堂音乐等表演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学有所成的尧文禄回家后与知青一起组建了生产队业余剧团。由于当时缺少经费,尧文禄便瞒着妻子偷偷把自己家新收割的稻谷挑到圩上卖了,为团里买回了锣、鼓、二胡、笛子等乐器和几套表演用的服装。每逢村里或邻村有什么重大活动,尧文禄和他的剧团就风雨无阻地前去表演。

  舞瑞龙、演采茶、奏大堂音乐等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却遭到了家人的白眼。家人骂他不务正业,回到家里也没有给他好脸色,走在路上,村里人也对他指指点点。每当这时,尧文禄内心便涌起一阵阵痛楚,但他只能将它们全部咽回肚里。 

  尽管尧文禄的“事业”得不到支持,但他仍深深挚爱着文艺,一个偶然的机会,尧文禄在乡里看到了马灯戏表演,精彩的表演让他难以忘怀。

  出于对马灯戏的喜爱,他决定去学习这门技艺。几经周折,他终于打听到邻县有个师傅,然而,当时妻子体弱多病,基本挣不到钱,儿子已经出生,生活十分艰难,家里根本就没钱让他去学。无奈,他跑去于都县的亲戚家借钱,走在山路上,天突然下大雨,尧文禄全身浇透了,路途遥远让他又冷又饿,走到亲戚家时,他累得几乎走不动了。

  尧文禄不敢说是为学戏借钱,他撒了个谎,说是老婆治病要钱,亲戚半信半疑借给了他50元钱。但120元的师傅钱怎么也凑不够,情急之下再次瞒着妻子将500斤口粮卖了。妻子发现后,不给他做饭,不让他进门,无家可归的他却依然下定决心去学。但是,学成后的尧文禄却犯难了:找不到孩子来教。

  马3.jpg

  无奈之下,尧文禄只好把自家的两个小孩算上,再叫上亲戚家的两个小孩,才得以组建起一支表演队。他手把手地教戏,有时教到晚上十多点,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由于过度劳累,他经常失眠,整套动作教下来,人都瘦了一圈。 

  由于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马灯戏表演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在县内已小有名气,在第四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开幕式上,尧文禄的马灯戏走到了全市观众的面前,并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随着采茶戏、瑞龙、茶篮灯等民俗表演项目相继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走出表演困境的马灯戏却面临新的传承保护问题:由于表演者是孩童,平时还要上学,他们难以专心地从事马灯戏表演活动,加上缺少经济效益,马灯戏面临失传的困境。

  

  尧文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11年2月份开始,他就不停地奔走在市县文化部门,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希望为马灯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两年多来,他几乎没睡过几天好觉,不是奔走在路上,就是躺在床上为马灯戏的发展夜不能寐,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马灯戏能一代代传承下去。临走时,笔者看着简陋的屋子问他是否后悔走上这条路,他憨厚地笑了:“虽然坚守了40年的清贫,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笔者了解到,目前,马灯戏已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正在通过当地文化部门,努力申请入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