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父女俩心中的那块“蓝印花布”

2020-08-05
中国日报网 0   |   1

  蓝印花布是我国的传统手工印花织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蓝白相间的花布上印着吉祥喜庆的图案,韵味朴拙幽雅。一块蓝印花布,凝结了过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现代印染工艺的普及,传统手工印染的蓝印花布逐渐被取代,消失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今天,就跟随我们的镜头,走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一家的蓝白梦。

蓝印花布博物馆坐落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至今已经开了20个年头了。馆长吴元新走遍全国,收藏了三万两千件蓝印花布,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馆里参观,探寻蓝印花布的故事。

印花2.jpg

   老一辈手工艺人相继离世,很多蓝印花布的图案纹样也随之消失。这让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同样也是蓝印花布传承人的吴元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决不能让蓝印花布失传!抱着这样的决心,吴元新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他辞去了在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的铁饭碗,回家做起了老手艺。背负着众人的猜疑,在一间简陋的印染作坊里,吴元新开始了他的“蓝白梦”。他说:“蓝印花布不难做,但是要想靠蓝印花布吃饱饭,关键是要设计出受人们欢迎的纹样。”

42年来,吴元新共收集了十万余种蓝印花布的纹样,重新设计了近2000张蓝印花布的模子。他设计的蓝印花布远销海外。2006年,凭借作品《“狮子滚绣球蓝印花布”台布》,吴元新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样是在这一年,南通蓝印花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元新把这项传统技艺守了下来,而要想把蓝印花布一直传下去,靠的还得是下一代。自己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是最好的传承人选择。不过,一开始,女儿吴灵姝却是拒绝的。

  2008年,吴灵姝报考了北京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女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吴元新高兴得一整晚都没有睡着觉,他觉得蓝印花布后继有人了。走进大学的吴灵姝开始学习她喜欢的绘画与设计。前沿的设计和时尚的元素让她大开眼界,从小生活的蓝白世界也被她抛在了脑后。

      毕业前夕,吴灵姝告诉父亲:她要留在北京。吴元新说:“我那时候已经到了没办法了,我带的研究生,没有一个愿意真正从事我们这个职业。而且我身体也不好,如果说她不回来,那么我说真的,蓝印花布(的传承)真的要断了。”

   一边是辞职不干的徒弟,一边是不愿回家的女儿。为了这事,吴元新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着急上火的他只好向老朋友求助。

 吴灵姝说道:“父亲就带我走访了张仃先生、冯骥才先生、常沙娜院长、韩美林先生。我到了张仃先生家里,看到他穿的衣服就是我们蓝色的土布的衣服。他说我宁可欣赏一块蓝印花布,也不喜欢团龙五彩锦缎,因为蓝印花布有一种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蓝印花布是一个好东西,你一定要好好地把它传承下去。”

    前辈们的话,打动了吴灵姝。不过,作为年青一代,吴灵姝对蓝印花布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想法。她向父亲提出,回来可以,但她要设计全新的蓝印花布纹样。

   吴元新原以为女儿这番话只是随便说说,只要肯回来,她就能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学习蓝印花布的工艺。但完成学业回到家的吴灵姝,真的带回来了一股脑儿创新的点子,她下定决心要大干一场。一边是坚守了几十年老手艺的父亲,一边是走在时尚前沿的女儿,分歧在所难免。


      吴元新向记者说道:“她就一直嫌我的设计显老,你就把这个技艺传承好就行了,我不希望她能够在这上面改变,我就很接受不了。如果说把路走歪了,你还不如不做。”为了不让女儿走“歪路”,平日里,每每吴灵姝设计的作品要打样时,吴元新都站在旁边当起了“监工”。

   想要创新,就得先扎扎实实地掌握传统工艺。蓝印花布要想真正重新走进大众,也的确需要更适合现代人们的审美。父女俩两代人的想法不断磨合碰撞,赋予了蓝印花布新的生命。他们将蓝印花布的设计纹样运用到丝巾和绸缎被面上,提出浅蓝扎染的新理念。吴灵姝的创新打破了蓝印花布厚重的棉布质地,广受年轻人喜爱。

印花3.jpg

   父女两人最初各自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因为心底的热爱,他们找到了更好的方式,让传统与现代结合,让蓝印花布得以传承。

   对于父女俩来说,他们做的可能是一项项具体的工作;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民族的记忆,文明的路灯。家家有盏灯,多做护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