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运——年画手艺人

2020-08-05
中国民俗网 0   |   1

      现在,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对年画已经十分陌生了。然而,如果把时间往回调个几十年,我们就会发现,年画与春联、爆竹、压岁钱、“福”字一起成为了中国传统新年符号中最具民俗特色的象征。

年画的由来

  在中国,年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用于驱鬼、辟邪的守护神门画。到了北宋,经济与文化的空前繁荣,给木版年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土壤。

  北宋年间,《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清明上河图》还专门刻画了汴京城内的“王家纸马”铺。(纸马为旧时祭祀所用,人们在纸上画神像,涂以彩色,祭毕焚化,谓之纸马。)

  清道光年间,在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年画”一词正式出现了。关于门神,中国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能寐。于是,李世民手下两员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在宫门两侧,此后宫中平安无事。李世民觉得两位大将太辛苦,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之为“门神”。

年华1.jpg

秦叔宝、尉迟恭形象年画

  年画的题材丰富多样,主要有门神、故事传说、娃娃美人、世俗生活等等内容。这些年画寄托着人们保佑家宅平安、记录生息劳作、祈望早生贵子、庆贺新年佳节的美好寓意。

朱仙镇年画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风俗赋予了年画不同的样式。最早的中国木版年画源于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可以说朱仙镇的年画影响了整个北方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年画2.jpg

  80年前,13岁的男孩郭太运来到开封“云记”门神店当学徒。三年徒弟、一年效劳,总共四年他算是出师了。从那时的毛头小子,到如今年过九旬的老人,郭太运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朱仙镇年画。

年画4.jpg

设色

年画5.jpg

雕刻

  如今,现代电脑印刷的精美新年画走进了千家万户。原本费时费力的木版年画已不再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而成为了一种工艺品,供人们收藏和馈赠亲友。

  行业的惨淡,让郭太运也有些无奈:“我有时会跟我的徒弟说,学这个没多大用。”他的九个子女,无一继承他的手艺,他的孙子辈亦如此。

  但是真的没用吗?至少对于郭太运来说,肯定不是。这位93岁的“年画泰斗”,依然不肯放下手中的刻刀。那些层层叠叠的老木版上,收藏的是中国人最独特的年味,是每一代手艺人用心良苦的雕琢;更是历久弥新的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