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之:赵窑•印迹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张村乡赵窑村

2020-07-07
孙红洲 朱严 0   |   1

image001.jpg

八百里太行在新乡刻划了两道大川,一个侯兆川,一个杨闾川。千百年来,在山川沟壑间,勤劳智慧的人们为了生存生计,在这里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安居之所。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辉县市张村乡赵窑村,东望杨闾川,三山环绕中,赵窑、北沟、南地三个自然村,散落在四平方公里的丘陵沟壑中。

迁居宝地

自清康熙至今的300多年间,每个时代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2019年,赵窑村荣登中国传统村落榜,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这些印迹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熠熠生辉……

 

历史上赵窑村树木丛生,相传清康熙年间,为了生计,煤窑沟赵氏来到这里建窑烧制木炭,赵窑村因此而得名。

 

煤窑沟郭光道的父亲看中了赵窑这块风水宝地,于康熙末年在赵窑购置山厂一处,让四子郭光道到此定居,垦荒造田,养殖放牧,于是郭光道便成了赵窑村第一代人。

 image003.jpg

建于清中期的郭氏院落

 

乾隆初年,赵窑陈氏祖先丕吉携二子从新乡县朗公庙小河村来此定居,后孙氏祖先从辉县杨庄到赵窑定居。此后,原姓、张姓、邓姓、樊姓陆续落户赵窑村,便形成了赵窑、北沟、南地三个自然村落。

 image005.jpg

赵窑街巷

 

赵窑村村落布局依山就势,街弄顺势伸展,民居错落分布,村中一条南北向主路与村南一条主路相接,建筑沿路择地势集中分布,构成了“人——村落——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

 

质 朴 民 居

 

走进赵窑村,您会发现赵窑的民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深宅大院,全村的民居给人的感觉大都是普普通通太行山区民居,就是几家富户的房子,也只是上了瓦,盖的比其他人家更规整一些。

 image006.jpg

赵窑民居

 

赵窑的村落民居建筑特色是以青石为主,多为混石到顶。石材在村落建设中被运用的淋漓尽致,石房、石门、石窗、石院墙、石桌、石凳、石桥、石磨,石碑、石槽等等,都凸显着村落特色。每个院落的大部分门楼前都有三五重石阶,每座石房几乎都是拱形门窗。

image008.jpg

赵窑村有两处石窑,建造技术充分展现了先人智慧,其中有一座石窑建于清朝中期,座北朝南。窑顶用青石料建成石拱券,石窑前墙壁厚1米多,后墙依山石成形。长居其中,冬暖夏凉,好不惬意!

 

image010.jpg

石窑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新乡农村有一种房屋叫捶棚。房顶为平顶,略显弧形,因其用石灰与青石子拌制平铺,需人工捶打2—3天而成,因而叫捶棚。在赵窑,捶棚随处可见,有一处捶棚最为典型,它建于民国中期,混石到顶,楼顶平整,房顶四沿砌石米余,叫“群沿”,主要为晾晒粮食等提供方便和保证小孩在房上玩耍的安全。建筑有石刻排水,根基深,石材硬,墙体至今仍保留原貌。

 

image012.jpg

捶棚房

 

看到捶棚,四五十岁以上年纪的人或许会想起当年捶棚上那一穴一穴的玉米,想起夜晚躺在捶棚上消暑、看着那夜空繁星点点的童年时光……

image013.jpg

 

“红 色” 印 迹

 

亲近一座座质朴民居,聆听一段段革命故事,是一种精神的净化与洗礼。每一位赵窑村留守的老人或年轻人都能够讲一段亲身经历或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故事,村委会主任孙学文说,赵窑村是革命根据地,抗日的烽火曾在这里燃烧,这里也是众多先烈怀着初心出发的地方。

 image015.jpg

建于抗战时期的三层瞭望楼(朱严摄)

 

孙学文带我们看了一处叫瞭望楼的建筑,它座东朝西,共四层,三层与四层墙壁四周留有多处枪眼,三层与四层间有突出的排水屋檐,第二层与第四层房内留有楼口以供上下。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游击队在赵窑驻扎时,暸望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45年,太行军区七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将军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撤退时路经赵窑,村民郭永玉见将军满腿是血,行走艰难,便把他藏在自家小窑避难,并请名医为他疗伤,经两个周的精心护理,皮司令腿伤痊愈后才离去。

 image017.jpg

87岁老人孙振瑞亲眼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在村里抢粮纵火、横行霸道的恶行,他也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抗日打游击的艰难与坚韧。

 

“那时候队伍多,整天来要粮食,他们抢走小米,老百姓只能吃点糠。那共产党真是好!起码让老百姓吃,吃一样的东西。”

 

1946年,国民党军欲到里沟军粮库抢粮,赵窑村的原俭时任方山区民兵排长,奉上级命令带领民兵占据鸿雁沟山头,借有利地势打退国民党军几次进攻,保住了30余万斤军粮,受到上级嘉奖。

 

“我们这儿是背道,解放辉县那一仗,咱的队伍攻打县城,用梯子上城墙,人家在城墙上一瞄一个,抬着死的伤的都从我们这儿过,往山里运,真可惜呀……”

 

1945—1948年,中共成立的辉县县政府、公安局、法院就在赵窑驻扎。当时,村内青年积极参军并随军南下,多人被任命班、排、连、营等职务,孙振来等多名烈士在新中国建立的征途中壮烈牺牲。

image019.jpg

原辉县县法院所在地

image021.jpg 

原辉县县公安局所在地

 

在赵窑村,驻足于原辉县县政府、县公安局、县法院旧址以及高高的瞭望楼前,每一位来访者的脑海里都会呈现出一道道清晰的革命红色印迹,它们让我们找到了初心,看到了光明!

 

故人已去留空巷,老乡居守忆峥嵘。

古井石宅烙红印,人文传承情愈浓。

瞭望楼上红旗扬,柿桃树梢果实重。

传统村落寻旧痕,美丽乡村露新容。

——访赵窑有感(作者朱严)


“柿 柿” 红 火

 

赵窑村的历史流淌着红色的基因,赵窑村的沟沟壑壑也和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到秋冬之交,漫山红叶,柿子挂满技头。冬季初雪,白茫茫的山野和枝头残留的红柿子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韵味。

 image023.jpg

摘柿子(村委会供图)

 

赵窑村农作物多样,柿子、花椒、红薯、小米最具特色。赵窑有五百多棵柿子树,晒柿子,加工柿饼一直是当地的一个传统。

 image024.jpg

赵窑的花椒树多,花椒香味浓,成熟季节,村民家家户户繁忙一个月的时间,收、卖花椒成为村民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赵窑村保存有完整的红薯粉条手工制作工艺,家家都有入冬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全村参与,相互协作,磨粉打芡,漏网下锅,红红火火的制作现场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image026.jpg

如今,每到收获季节,就会有不少城里人驱车来到赵窑,摘柿子,买小米,品尝家常味道的红薯丸子、大肉小米粉条、蒜汁皮渣,和村里的乡亲预订柿饼和红薯粉条。

 image028.jpg

 几百年来,赵窑村在这片土地上栉风沐雨,山村的自然环境与闭塞造成了发展的滞后,无意之中也成就了它原始和传统的保持,它让我们看到了已经无法回到的过去,品味到了都市中无法品味的那远去的家常,让人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