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 | 绝壁上的村庄——平顺奥治村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

2020-07-07
郭宗敏 0   |   1

奥治村位于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村子不大,村落占地约0.75平方公里,有400余户人家,房子依自然坡势构筑,道路也是顺地势曲折回转于其间,鳞次栉比的房屋坐落在如刀削般的崖壁之上,背依连绵起伏的青山,村庄好似挂于山崖之间,与平地而建的村庄形成强烈的对比。奥治村是一处具有上党山区坡地人居特点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村落,是一处保存了明代晚期以来庙宇、民居遗存的具有历史风貌的古村落。说起她来来历,原来是和大禹治水有关。

 

据战国时期的地理文献《禹贡》记载,大禹疏通盂门壶口之后,导水出龙门口,经风陵渡三门峡曲折东流,入茺州平原。然后又向东治理覃怀和横流和漳水。因此,上党地区特别是平顺关于禹的传说有很多。位于平顺县阳高乡的奥治村西有一道沟,名为错錾沟,相传就是大禹治水的一处遗址。《平顺县志》记载:传言伯鲧治水至此引漳南行功不成,禹因势利导去其壅塞漳始东流,疏凿之痕至今犹存。”传说古时候,漳河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尧派鲧来治理浊漳河,鲧盲目地在奥治村西的石山上向南挖渠开沟,费了好多年才挖通,但是由于南面比北面地势还高,水还是流不出去,后来又派禹来继续治理漳河,禹详细查看地形之后决定向东引水,带领民众凿石排滩疏通河道。经过几个寒暑的苦干,浊漳水顺流东下,水患平息。人们为了让后代永远记住治水的艰难,从此把奥治村西鲧带人错凿开的沟渠叫做“错錾沟”,这个“錾”就是凿的意思。把禹住过的地方叫“禹旮旯”。《平顺县志》里还记载一首古诗来说这件事:


 image002.jpg

天造漳流塞未通,重华遴选拜司空。

 

鲧侯忘竭南山力,禹圣终收东海功。

 

石上凿痕千古异,台端庙貌万方同。

 

徘徊不尽伤心事,徒彻联依千盅风。

 

“奥治”村名的来历,说法不一,通行的说法是禹父治漳水,在此错堑开沟,久治不顺,遭尧殛,鲧懊悔在此治水不利,得此村名。还有人说这个村原来有个名叫“鱼治”,后来才叫成奥治,因为原来这个村子的形状象个鱼形,这种说法不确切,或许应该是“禹治”,可能是百姓不知道这个“禹”字,所以才有“鱼”的说法。可无论是“禹”还是“鱼”都和“奥”字不沾边。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看这个“奥”字还有什么解释,1、深;2、古时房屋的西南角,也泛指房屋深处;3、姓。并没有和“水”以及“禹”有关的意思,但在同一页上却发现一个生字,“奥”字加个左耳旁,意思是河岸弯曲的地方,正是奥治村位置的正确描述。而且这个字是个多音字,既念“奥”,又念“禹” !或许奥治村名的来历与这个字有关?可能是古人为了写着方便,就去掉那个耳朵旁,叫做奥治。意思是这个河岸弯曲的地方得到了治理。

 

进入奥治村人们会发现,村落依坡势而建,民居依地形排列,是典型的山地村落,青山绿水,土墙灰瓦,流于自然。道路曲折弯转顺势穿插于其间,或石条筑阶,或石板铺坡,或石子墁,忽而高起,忽而低下,错落无常,曲直无序,游走其间大有曲径通幽之美,百转千回之趣。当是上党古代山地村庄聚落文化的代表。

 

奥治村不乏能工巧匠,从庙宇的雕梁画栋,到民宅的砖石木刻,无不彰显其技艺功力。从古代的门楣雕饰到近代的山水书画,无不流溢着时光的印记。这种匠艺的传承可谓源远流长,至今村内仍有一批善刻能雕的民间匠人,仍在延续着祖辈们留下的手艺。可以遐想那些当年跟随大禹劈山开石的奥治人的后裔们,转而拿起刻刀继续为生活创造着美。是值得重视和保留的民间传统工艺。

 

这样一个小山村,不仅有着美好传说,更有灿烂的古建筑文明和醇厚的民风民俗。在奥治村大禹庙后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古院落。这是一个家族的四座院落,有接待来客的正院,有书院,还有供女眷们居住的院落,它们不象是同时建起的,正院的匾额上留有当初主人的名字“刘峻德”。保存最好的是书院,那些窗棂都没有损坏,砖雕木雕都精美无比,堪称精品。刘家后人讲,刘俊德老人所居当村院,一进三院,石、砖、木雕俱有。门垛、门楼、前檐、窗棂、窗石、栏杆,精雕细刻,雕梁画栋,很是风光。刘俊德晚年,把当村院、圪台院、池口院分给三个儿子。刘俊德德范可风,持家严谨,刘家人才辈出。”

 

奥治,一座偏僻的小山村,仰望山峰绵延,俯视碧水荡漾,沿着那崎岖多姿的小路,带领我们走近一个沿续了历史、留住了自然、保存了奥秘的小山村。它能给诗人以冲动,能给摄影家以欲望,也能给游客留下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image004.jpg

image0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