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口:古色古朴古村落之紫皮蒜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南河种镇小石口村

2020-07-07
王正炜 0   |   1

位于应县南河种镇的小石口村,盛产紫皮大蒜。当地有顺口溜为赞:“紫皮大蒜四六瓣,手揣好像石头蛋,脚踩瓣飞不见乱;蒜瓣白嫩如玉坠,蒜肉辛辣粒粒脆,剥皮也能溢出味。”

image002.jpg

█ 巍巍闻名山,泉水流潺潺。云涌雾弥漫,仙境落人间。王宝珍拍摄

 

历史悠长

 

雁门关外,闻名山下,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它便是应县南河种镇小石口村。这里不仅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还有永镇寺、殊海寺、观音庵、文殊寺、三清寺等6座古寺

image004.jpg

█ 小石口村田野一瞥,王宝珍拍摄

 

永镇寺位于小石口村东北,寺前几十株百年老槐枝干虬劲,荫翳蔽日。寺内建筑结构严谨,造型优美。据寺内两通石碑记载,该寺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建筑坐北向南,现存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六间,山门六间,进深四间,东西跨耳新建钟鼓楼,构式仿古,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寺院布局。该寺依山而建,雄伟壮观,游人不断,香火不绝。登寺远眺,苍山绿水云飘似带,令人赏心悦目。

寺前有一涌泉,无论旱涝,常年滴水不绝,故名“西滴水”。而取西滴水之泉与该村名闻四方的紫皮大蒜泡制,则是治痢神方,被称为“双百汤”,至今广为沿用。

image006.jpg

█ 小石口的寺庙,章小常580拍摄

 

永镇寺北2公里许,有历史久远的文殊寺。相传文殊菩萨曾说法于此。寺内殿塑有佛像及四大天王像,是应县县内明清塑像仅有的实物资料。尤其寺内的石塑菩萨是珍贵的辽代文物。寺院内现存的两株古松挺拔茂盛,如伞如盖,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相传为印度高僧义谭于1106年所植,树干曲如龙行,被誉为“龙松”,是晋北一带罕见的古树。元朝人有诗赞曰:“霜皮老干势如龙,傲尽丛林无尽风。本示浑然千古质,不愿秦人大夫封。”

站在小石口村村中南望,但见苍山一脉,如烟如岚。内长城蜿蜒西去,烽火台、烽火墩傲然孤立。虽经风雨侵蚀,但仍能让人穿越时空隧道,回想起当年戍边男儿“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让人不禁心潮澎湃,不可抑制。

“听老人们说,我们村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了。”8月16日上午,村头一位老人对记者说,“闻名山那(南)边是‘国内’,这里是‘国外’,这个村的人,几乎都是从‘国内’来的,死了后要埋到山那边的‘国内’去。”

据老人介绍,村中先祖多为明代重修闻名山段长城和为戍边将士服务的关内农民,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最终留在此地安了家。安家后,他们原先掌握的农业种植技术,使他们得以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活。

 

民风淳朴

 

8月中旬,小石口村的紫皮大蒜均已起获到家,村民们都在家中进行晾晒、售卖,而蒜贩则走家串户查看今年蒜的品质,制定收购的计划。记者走进村民姚一平家,一股淡淡的蒜香顿时沁人心脾。姚一平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今年俺种了1.5亩大蒜,由于种植科学,管理得当,加上今年市场行情还不错,收入估计能达到3万元左右。”

image008.jpg

█ 小石口的紫皮蒜

 

姚一平的妻子罗静开朗直爽,见记者在她家晾晒大蒜的棚下与姚攀谈,便以为蒜贩子来收蒜,走近前来指着一排个头较大的蒜辫说:“这是80块钱一辫,那边个头小一点的是50块钱一辫。你要收的多,一辫给你再便宜三五块钱。”

image010.jpg

█ 罗静一姚一平在整理大蒜,王宝珍拍摄

 

记者指着另一排姚介绍过的种蒜故意问说:“那边的比这些好,要那些吧。”

“那些是种蒜,不卖。”罗说。

记者说:“给你多加点钱。”

罗回答道:“加钱也不卖。卖给你,我们明年拿什么下种?”

image012.jpg


█ 小石口村,相机里面看镜头拍摄

 

离开姚家,已是近午时分。记者在小石口村随意转悠、拍照,所遇村民无不热心回答记者的提问。在一小巷中,记者看到有一户人家院里一颗高大的果树上挂满了红红的小苹果,繁果压枝,清香扑鼻,遂打算进入院中去拍照。正要敲门时,恰巧遇主人开门要外出。说明来意后,主人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入院中,说:“拍吧,拍吧,随便拍。口渴了吧?我给你们倒水去。”

记者拍照之时,主人踮起脚把枝头又红又大的果子一颗颗摘下来,轻轻地放到一个塑料袋里,同时还不停地招呼记者,“自己摘的吃吧,已经成熟了,好吃的呢。”不一会,记者拍完照,边吃主人递过的果子,边与主人聊了起来。主人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偌大的院子里常年只他一人居住,因为他不愿意让自家的地荒芜了,也留恋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说:“我们这里比大城市好吧,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吃得都是绿色食品,全村一千八百来人,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六七百个呢,9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五六个。”

image014.jpg

█ 小石口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二三百人,王宝珍拍摄

 

在院门前与主人握手告别时,主人突然转身,急匆匆走回院里,随即提着刚才摘下的一袋苹果又走了出来,抱歉地说:“光是跟你们说话了,这袋果子差点忘了给你们。”“不能白要,得给您钱!”记者忙说。“咱自家种的自家吃,你们赶上了,就是说明咱们有缘分,咋能跟你们要钱呢?”主人说。

 

蒜销八方

 

让小石口村出名的,是这里所产的大蒜。应县有一句妇孺皆知的民谚:“马岚庄的韭菜小石口的蒜,石庄的姑娘不用看。”该村是应县紫皮大蒜的正宗产地,有顺口溜为赞,“紫皮大蒜四六瓣,手揣好像石头蛋,脚踩瓣飞不见乱;蒜瓣白嫩如玉坠,蒜肉辛辣粒粒脆,剥皮也能溢出味。”

image016.jpg

█ 家家户户挂满了丰收的大蒜,王宝珍拍摄

 

值得一提的是,应县紫皮蒜所含的微量元素、大蒜辣素和其他营养成分远超过国内其他地区,以小石口村为代表的应县紫皮蒜,1978年出口日本等国,1993年“山西省农业博览会”中获得金奖,1999年“朔州市首届农产品科技博览会”中获得一等奖,2010年获准使用“中国地理标志”,这些都为小石口乃至应县大蒜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和机遇。

 

应县紫皮蒜核心产区小石口村地处小石峪洪积扇上游,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富含矿物质,特别适合大蒜栽培。这里出产的紫皮大蒜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瓣衣紧,鳞茎皮紫易剥,多数为四六瓣,是精品大蒜中的极品。需要说明的是,小石口村全村水浇地仅1800多亩,因轮作倒茬、籽种成本、人工投入大的原因,平均每年种蒜只有四五百亩,因此,真正小石口村紫皮蒜的产量并不太大。

 

小石口村中央有一个戏台,戏台两旁有两个小商店,一个店前有十数位老人在唠嗑,一个店前有四五位老人在观看两位老人下象棋,戏台前的空地上,有几位孩子在奔跑、嘻戏。看着这美好祥和的画面,记者不由得感慨戏台两边的对联:山清水秀古村笑,政通人和民心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