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绝美古村落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高村

2020-07-08
今日池州 0   |   1

记者近日从省住建厅获悉,安徽传统村落资源非常丰富,自2012年住建部等部门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全省共有40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列全国第四。

近年来,池州市也在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让传统村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不失原貌。据池州市住建局官网资料显示,截止目前,池州市共有53个村落入选省级传统村落,获评总数居全省第三。其中,共有24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各地留下了灿若星河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传承了不同的文化,是农耕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单元和文化元素。原生态的古村落,青石板路,灰瓦白墙,仿佛走进了上个世纪。

当人们为了生活纷纷奔向城市的圈子,心却对乡村渐生怀念,人们开始回头寻找那些隐藏在山野之间的村落,却蓦然发现那些原野中的古村落,竟美得如此惊心动魄。在池州这座美丽的城市里,保留了这些古村落的美,它们孕育了文化,承载了乡愁。

在你眼里,古村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许很多人会想起浙江乌镇、西塘,苏州沙溪……或许很多人会说该是连片的老屋,斑驳的马头墙;该是灰蒙暗窗,雕梁画栋……不用行遍千山万水,就在池州,带你了解下池州这些最美古村落,它们保留了昔日的淳朴与静谧。小编在这些最美古村落中选出几处典型,让更多人了解下它们的美。

 

贵池区

01

石门高

image002.jpg


石门高村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距城45公里,地处贵池、青阳、石台、九华山的交界处,通过大约15里白沙岭石板古徽道可直通九华山,是历史上上九华山的要冲之地。

石门村因“山为城,石为门”的古老传说而得名,据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境内山青水美,景色如画,文化底蕴丰厚,古建筑遗址、雕刻、古墓、古徽道极具皖南民俗特色。

境内山青水美,景色如画,文化底蕴丰厚,古建筑遗址、雕刻、古墓、古徽道极具皖南民俗特色。因石门村多为高氏家族,又故称石门高。

石门高距城区距离约58公里,驱车近两小时,穿越崎岖不平的齐石公路,在路的尽头方可看到刻着石门高三个大字的石碑。这块石碑仿佛隔断了一个世界,碑外是热闹非凡的城市,碑内是宁静质朴的山村。

这是一个延续着明清时代的古村落,在上千年的风霜侵染中,依旧以淡然的姿态隐逸于群山之中。整个村庄前后都能望得到头,从这头到那头,只需要喊一声,都能听到久久的回音。

石门高整体风貌保护完整,现有高氏宗祠、桃花坞、八卦墓等古建筑约180幢。

其中,高氏宗祠是贵池辖区内目前保存较为完整、主体占地面积较大的古建筑。历时多个朝代、整修不断,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

 

02

元四村

image003.jpg


元四村位于池州市贵池区里山街道北部。古色古香的小村,流水潺潺、生活闲适,人们在这里感受到宗祠文化的魅力,感叹“美好家风”的世代传承。

距池州主城区17公里,面积约35平方公里,辖地理环境独特,北依太卜山,中心村村庄座落于来龙山山脚,东、西两条溪水抱村环绕汇入村前,形成二水合抱的形式。

据说,这座古老的村庄至今流传着许多神奇人文元素。双胞胎现象、成亲不拜堂的习俗、腊月二十四章姓集中祭祀习俗、七修家谱、兄弟祠现象、章氏家训为全国十大家训之一、一个村有200多个地主,地产分布池州各地、贵池傩戏发源地、徽商必经之地,古称“小上海”。

元四村空间变化多样,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古民居一律民清风格,祠堂、老屋、古道、牌坊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村落水系灵活,河道以麻沙石驳岸、石古桥多座,古河道穿村而过,明清风韵依存。道路以鹅卵石铺地,古徽道依然使用。村中散落众多的石鼓、石柱、石板、石阶等。

据悉,现在中国的古村落正渐渐消失,对古村落的保护也受到了人们关注。池州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将保护古村落和发展旅游相结合,依托元四古村落优势,重点加强古民居、古祠堂、古徽道、古河道、古桥、古树等保护,坚持以旧修旧,同时沿袭了元四村的古色古香,传扬当地宗祠文化和美好家风。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元四村现已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村、安徽省水环境优美乡村、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安徽省千年古村落等荣誉称号。


03

渚湖姜村

image004.jpg


渚湖姜村隶属皖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西南靠义湖山,东北连船峰山,山与九华佛国一脉相连。

渚湖姜是贵池“李、姜、杜、章”四大姓之一,俗称“十里长姜”,经明、清姜氏二十四代繁衍生息,迄今已有644年历史。6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让该村声名鹊起,201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路接318国道,距池州市城区25公里。其村四面环山,国土面积15平方公里,350余户,1300多人口,8个村民组,姜姓为主,俗称“十里长姜”。

洪武二年(1368年)姜氏太祖均道公携妻室,从青阳县土桥镇迁居渚湖建业,迄今已有644年的历史。 

经明、清姜氏廿四代在此生息繁衍,得渚湖水土之天饴,工农商学兵诸业渐达鼎盛,列为贵池“李、姜、杜、章”四大姓氏之一。

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村庄扩大,渚湖姜村文化民俗也日积月累,底蕴深厚,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2010年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

 

青阳县

01

谢家村

image006.jpg


谢家村坐落在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琉璃岭下,它四面环山,绿树亭亭,一派世外桃园之景象。

清澈的陵阳河与上章河在村前交汇,合流后环村南流,经琉璃岭峡谷流入太平湖。1965年5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陪同越南胡志明主席前往黄山,途经陵阳、谢家村时,感慨万千,挥毫赋下《过陵阳镇》:“道傍听传说,具体不烦言。

自古以来生态优美、底蕴深厚、徽韵十足,村里民宅的外形,全是白墙青瓦,在村前溪光绿水的映衬下,呈现一种祥和、宁静的感觉,经历过无数的风吹日晒,又增添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上,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进入了时光隧道……

建于明成化元年的谢氏宗祠如同一位沧桑的老者安静地坐落在村口,凝重、庄严、古朴,承载着这里谢氏家族的荣辱盛衰。宗祠由前厅、正殿、享殿三部分组成,祠内石刻丰富、木雕精美,各种花纹飘逸流畅,生动异常。据《玉京谢氏宗谱》记载,这里的谢氏源于会稽“东山谢氏”,是东晋大都督谢石的后裔。

千百年来,村民们遵循着祖训立身处世、持家立业。历经千年,陪伴宗祠的不单单是日晒雨淋,一座古老的石狮安静地盘卧在古树下,昂首屈膝、鬃毛长披,目光如炬,紧盯着来往的行人,沉默地叙说着谢家村的历史更迭和流风余韵。

如今,谢家村秉着“传承古徽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宗旨,充分挖掘“风流谢家村”的文化内涵,发挥古徽商集中居住地的人文特色,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02

老田村

image008.jpg


位于青阳县陵阳镇九华乡,老田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该地素称“九龙戏水”之风水宝地,玉带河蜿蜒穿村而过,明清代皖南古民居沿河而筑,小乔流水人家,别具情致;四周远山环抱,宛若盆地。

生态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润宜人,周围群峰环抱,山川秀丽,与现正开发的九华新街、大铜像景区仅一河之隔。

其境内人文古迹遗址甚多,西有姚家山、九公山,北有小岭,其间植被良好,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山间峡谷分别有民主水库、小岭水库。森林覆盖率达76%,芳菲流翠、利身养心。

 

03

所村

image010.jpg


所村位于青阳县陵阳镇,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所村村落依山傍河,前有“翠屏”一道,山峦连绵;西有金霞一山,削出运表;南溪滋生其间,古时称为“黄龙出海形”。

青阳所村,是陵阳镇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所村村内标志性古建筑太平山房是一座明清时期砖木结构学馆建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所村陈国定老屋,这栋民居建于清道光年间,是目前这一地区存世较多的清代古宅样式。还有一座盛泰古商铺,这两幢所村古民居,是目前村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

走进所村,有古民居的厚重古朴,有新建民房的造型精美,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会发现美。

 

东至县

01

南溪村

image011.jpg


南溪村位于安徽省东至县花园乡东边,距县城32公里,由上村、双元、共和三村于2004年9月合并而成。

南溪古寨,位于安徽省东至县花园里乡南溪村境内的一个深山峡谷,距县城34公里,大山深处生活着800多户神秘的匈奴部落族后裔。南溪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寨。唐朝末年,金氏祖先金侨公为避黄巢战乱,从徽州黄灯迁到此地开发定居,至今有1127年,传世六十多代。

在明清时期,村内有一千多户、四千余人,九十九口古井,九十九条街弄,均是青石铺路,民房全是徽派建筑格式,还有部分元朝和明朝的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古代的石碾、石磨至今仍在使用,成套老家谱完好无损,许多老人还带有古代的生活习性。

南溪古寨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阻塞,原来长期与世隔绝,直到2004年10月才通乡级公路,更为重要的是受其所处的特殊地形的影响,长期保持着相对封闭的与世隔绝状态,能够在完好地保存了村落的原始状态,至2006年经专家考证后发现,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人也和大部分皖南农民一样,在祠堂里唱戏自娱自乐,唱的是温婉的花鼓戏,黄梅调。倒是村民们的脸上,隐约还能看出些微匈奴人的特质。铁骑的声音渐行渐远,这些草原游牧民族的后裔,终于在这里扎下根来,经过千年的碰撞与融合,渐渐与汉人难分彼此。

 

02

黎痕古街

image013.jpg


黎痕古街位于东至县木塔乡荣兴村,黎痕(街),即利安,又名黎浑。既是东至县的千年古村,又是革命老区,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圣地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皖赣特委所在地,中共秋浦县委驻地之一,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重要驻地和集结地,一度成革命中心,现为木塔乡荣兴村村址。

黎痕因枕山环水,古建衬映而古朴苍凉。街之东有一颀长秀丽的小山坡,如兽俯卧,其前恰有球状二丘,历称为“麒麟戏珠”;街之西有“莲花形”并旧黎阳八景之一的“永镇禅林”;北有箬溪和这一带最高峰“云雾尖”及“轿子尖”。南偕姚坞溪、茶溪和“白马岭”。街的整体座北朝南,北高南低。新街傍铁坞山,老街倚常年流水潺潺的黎痕河。黎痕因枕山环水,古建衬映而古朴苍凉。

东至县黎痕故地也是革命圣地,烈士陵园为原利安乡政府报上级批复,省政府拨款,一九九二年重建。时任副省长侯永题字。整个建筑位于新街中心的铁坞山山坡上,傍利安初级中学,现列为木塔乡爱国教育基地。

 

03

元潘村

image015.jpg


元潘村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相传唐初贞观年间有“火山令”袁天罡发现这块风水宝地乃令其后人由长安迁居于此故又名“袁家山、元甲山”。

元潘村坐落在东至县泥溪镇西北边陲,辖3个村落社区,518户2013人,山场面积2.1万亩,可耕地3200亩,国土面积16.13平方公里,1万多亩原生态天然林形成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使得这里“飞禽走兽随处可见,奇花异草四季飘香”。

元潘村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历史上这里教育发达,在明清两朝有十余位七品以上官员因政绩卓著而享誉朝野,又有明代抗倭英雄王正环和中国近代历史名人周馥、许世英少年就读的“袁家山学馆”名扬天下。这里同时也是革命先烈留下光荣传统的传奇之地。

连续几年,东至县泥溪民俗文化季活动均在元潘村举办。

 

石台县

01

严家村

image017.jpg

严家村位于石台县大演乡严家村,严家村以严氏宗祠最为有名,严氏宗祠系明末清初时的古建筑。该宗祠构造极具特色,是皖南山区古宗祠建筑的定型代表。

该宗祠占地面积53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324.2平方米,前进门前高悬“严氏宗祠”大匾,前堂悬挂横匾“富春堂”,后堂内设祭台,又设有东西两个厢房。该宗祠所处的严家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据该村珍藏的《严氏宗谱》记载,严家村民系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

严家村,历史悠久,古朴安静,村里古朴清香,宛若世外桃源。

 

02

七井山村

image019.jpg

七井山位于石台县七都镇,海拔500-1100多米的崇山峻岭上,方园74平方公里,满目皆山,群峰竞秀,怪石嵯峨。近千个自然村,星星点点的散居在山山岭岭之间。

七井山村是一座鲜少人知的古村落,但秋景却是美到世界惊艳的古村落。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素有“七井山明珠”之称的画坑,几乎很少为人所知。画坑原名“画溪”,深藏在崇山峻岭之巅,有“选在云中的一片净土”之美誉。

村口一棵拥有两百六十年树龄的古银杏,秋意最美。沿着古老的路拾阶而上,顾村依山而建几十幢古色古香的瓦房,错落有致,典型的白墙灰瓦徽派古建筑风格在丛林间若隐若现,尤其静美。

 

03

琏溪村

image021.jpg

琏溪村位于石台县县城东部,距离县城23公里,背靠龙蛇山,清澈秀美的宇溪河绕村而过,依然傍水,风光旖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琏溪村就有人开始栖居于此,慢慢形成村落,后来成为石台县乃至整个皖南地区幸存的规模最大、年代最悠久的一座典型的原始自然古村落。

琏溪村至今保存着7栋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以石板铺就的古道以及石台县幸存的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祠堂——汪氏宗祠。这座近600历史的的宗祠见证着村子的发展,是了解琏溪村历史的“活化石”。

琏溪村曾是通往祁门和黟县的古徽道,在明朝初期这个村子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中转驿站开始兴起的。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古徽道随着新型交通兴起和交易模式的改变开始没落,但是村子依然保存着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