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总书记一同回顾漫漫乡建路

2020-07-15
微信公众号乡村复兴论坛、新华社 0   |   1

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迎来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并热烈祝贺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正式开播。


前些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新县考察时,说到“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这一番话,给予很多推进乡村振兴的乡建者一剂强心丸,为当前的乡村建设和运营改造指明了更为明确的道路。




总书记对于新县田铺大塆的肯定,给了乡建团队莫大的鼓励。从2016年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绿十字、借宿、寒舍旅游投资管理集团等共同主办的乡村复兴论坛,已先后走过了河南新县、贵州桐梓、广东梅县、陕西留坝、福建永泰、广东大埔,并将于10月17—20日在山西省沁源县举办沁源峰会。


●田铺大塆


小小的一个村子,凝聚起了全国优秀的乡建团队。每届论坛都吸引了近400名来自各领域的乡建者参与,从村镇干部到规划师,从乡建项目企业家到高校学者教授,多方共同探讨,在整合乡村资源、规划设计、村落保护与运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积极探索传统村落改造的合理方式——从实际项目来探索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在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统筹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乡村不仅为几代人提供成长空间,还是众多民俗和遗产的承载主体。近年来,乡村空心化明显上升,乡土记忆逐渐淡漠。乡建者从城市走入乡村,在修缮老房子的同时,又该做些什么才能让村民重新看到美好,进而回归家乡?为此,乡村复兴论坛以会议事件为助推器,积极引进了一批乡建团队资源,把传统村落改造得更好。



西河村的“活”&“火”——乡村复兴论坛在新县首开“村里开大会”先河



新县西河村是一个空心化程度相当严重的传统村落。这样的传统村落在全国范围内不少,能给西河村找到一条发展路径是相当有意义的。因此,乡村复兴论坛在新县首开“村里开大会”先河,通过乡建团队的重整和规划,让这个村子“活”了;通过会议事件的组织和策划,也让这个乡村“火”了。


西河村有一条河从中间穿过,河的北岸是传统建筑群,南岸是新建筑群。经过设计师判定,可以营造出一个美丽宜居的小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修整河道景观,设计一条3公里的沿河景观,村民们劳作时可以走这里,城市来的游客也可以在这里散步。景观道行程在1-2小时,意味着游客需在村里吃一顿饭,因此村里开起了农家乐。


●西河村


另一个设计是把老粮库转化成乡村的文化集会空间。在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当地材料和建筑工艺对废弃粮库进行空间改造和功能重置,打造出了一座用于收集、修复、展示当地农耕文化历史遗存(手工榨油的油车等农具)的微型博物馆、一处用于接待外来游客、举办婚丧嫁娶等各项活动的特色餐厅和多功能村民活动中心。



●西河粮油博物馆


西河村的项目实践反映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县域内有不少传统村落,但是质量都一般;第二,集中投放资源到少数村落,进行整体实践;第三,地方政府与规划团队密切合作,高度互信;第四,景观先行,减少矛盾;第五,每年一次正式大会,并制订和完成一批“小目标”;第六,努力做好小型建设项目,比如博物馆、咖啡馆等。


●西河张氏祠堂


环境变好了,村民的生活改善了,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乡村的活力慢慢地找回来了,村里甚至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祠堂祭祖活动。西河村的改造是成功的,已然成为河南省的保护发展示范村。也是从首届乡村复兴论坛开始,西河村成了全国知名村落。



乡村振兴新画卷:侨乡村——梅县峰会



梅县侨乡村山、屋、田、河的村落格局,是中国传统村落布局山水文化和风水模式的典型代表。基于侨乡村的历史和现状,同时结合“乡村复兴论坛·梅县峰会”的会议需求,制订了侨乡村规划设计的技术路径:以客侨文化为核心,以故乡和归属感为落脚点,以“静、慢”为设计目标,梳理全村的现有资源,引入慢行系统,串联全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此外,确定了“微改造”的设计对象,包括基本面和高光点,从大的村庄环境、配套设施,到小的建筑节点、景观节点,以“微改造”的设计策略对其进行提升和改善。基本面包括了乡村景观提升(日常生活环境和生产农田景观)、慢行系统改造、配套设施补足(主要是停车场和公共厕所)、河道疏浚(三星河)和景观照明等,高光点则主要集中在建筑改造设计方面,包括自在楼、承德堂、南华又庐和毅成公家塾等。




●南华又庐


在“硬”规划设计提升的同时,在侨乡村第一次尝试了“软”环境改善——帮助侨乡村搭建平台,导入资源。首先,针对侨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客家美食,引入台湾翎芳魔境的团队,从审美、选材、做法和观念等方面入手,创作了六种“改良”的客家美食,并对侨乡当地村姑进行培训提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来到侨乡的游客。



其次,借助互联网传播的力量,由视觉传达达人蔡志勇在侨乡村选点,在特定的位置和角度用手机拍摄,教会普通人如何拍出好看的照片,上传朋友圈,以此方式传播,逐步扩大侨乡村的知名度。



最后,由政府选送青年志愿者去北方民宿学院进行乡村经理人培训,从民宿的选址、建设、装修、运营,到民宿与乡村产业结合、转型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返乡后学以致用,推动侨乡发展。


会议结束之后,侨乡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侨乡村是乡村振兴很重要的成果,村民积极性提高,开始积极入股,成立了侨乡村旅游合作社。随后,与钉钉旅游合资,侨乡村又成立了侨乡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侨乡村便有了正式带头的运营团队和监管主体,村庄逐渐步入了正规、有序的发展状态。


孤岛变“星河”的竹头寨——永泰庄寨峰会



竹头寨位于福建永泰白云乡寨里村,庇佑村民度过了四百年的光阴,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几近坍塌损毁。整个村落立于谷地中隆起的丘阜上,四面环田,田外环山,形似莲座。村落集中建成区仅3.4公顷的范围内分布有两座庄寨建筑。由于其独特格局和完整风貌,竹头寨被选为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的会址之一。清华同衡遗产七所(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承接了竹头寨综合整治提升规划及设计实施任务,共设计改造两栋传统建筑,即上寨及铳楼。


●竹头寨   叶俊忠(摄)


其中,上寨被改造为文化性公共建筑“庄寨研究中心”。始建于明代的主厅被加以修缮,用作讲堂及展室;已经坍塌损毁的前厅、厢房等复建为多功能会议厅,亦可转换为展览空间,或用作村民公共礼堂。其他辅助用房还包括办公室、研究室、文创店、茶室、客房等,服务于文化研究功能。上寨内原有的“五显大帝庙”也得以修缮,继续承载村民们的精神寄托。


●修缮后的上寨主入口家祀香火位


2018年年末,上寨主体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多所学术科研机构设立的实践基地亦同期挂牌成立。“庄寨里面开大会”的独特体验令“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的参会嘉宾印象深刻,赞誉有加。对村民而言,上寨的修复则带来了恢复祖先基业,重现昔日辉煌的自豪感。


与上寨相邻的铳楼原为防御性附属建筑,现已失去原有功能。设计团队将铳楼与相邻的废弃木楼合并改造,木楼经落架大修后成为休闲及阅览空间,铳楼内部加建了楼梯和书架,用作藏书楼。改造完成后,永泰县联合新浪微博为铳楼书吧发起捐书活动,征集图书三千余册,供村民和游客阅览。



●铳楼书吧


为什么要开这个大会(乡村复兴论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乡村复兴论坛主席罗德胤老师曾说:“我们发现乡村大会有知识汇集的作用,因为中国的乡村建设事业发展地太快,没有教科书,大家无法在课堂上学到这个本领,所以获取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参加会议。得到了最新的经验和知识,然后就可以用到自己的案例里,提高案例实践的成功概率。案例成功了,把他们请到大会上,又可以形成新一轮的知识汇集。在快速发展的乡村建设中,开会是交流和学习的最好方式。”


总书记说的“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这正是参与乡村复兴论坛的众多乡建者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乡建理念。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激活乡村传统文化,建好传统村落。



10月,乡村复兴论坛即将走进山西省沁源县,届时会是怎样一番盛况,沁源的乡建之路将如何进行,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