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爨底下村,京西的“布达拉宫”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2020-07-21
古建中国 0   |   1


爨(cuàn)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此名。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有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

 

image.png

爨底下村民居建筑群

一、古字有释意

  “爨”字从字意可以解释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也可以是“灶”,烧火煮饭;还可以是“姓”,陕西省歧山县有爨家庄,全村千口余人皆姓爨。此字难写难认,会写则成“爨”,不会写则成一片,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但仍发爨音。“爨”字共有30划,现在的使用频率很低,给人们记忆和书写带来了困难。当地村民总结出来一个形象化的记忆方法——把这个字拆开来,就是“兴”、“林”、“大”、“火”,并且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兴(繁体)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烧”。

 

image.png

爨底下村

  《说文解字》上“爨”的解释为“炊”,也就是“灶”。当年建村,先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这里至今居住着依旧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相传,他们是在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至今仍在传承。


image.png

爨底下村·四合院 

二、布局有特点

  部分古村民居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坐,错落有致,高低自然。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由中间高20米的山石护坡分成上下两层,远远观望好似一片平房环绕着一座石墙山堡。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具有防洪、防匪的功能。


image.png

爨底下村民居大门

  村中门楼大部分建在四合院东南角,也就是沿中轴线横向东移,寓意“发横财”,同时也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思想。而建于街南的四合院门楼在西北角,屋宇式门楼居多,歇山起脊,板瓦材料是石望板或木望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磨砖对缝四角硬,前有前门罩,后有后门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装窗棂卡花。门额之上有圆形或多边形门簪,上雕迎祥吉语;门槛下置门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语、花卉、瑞兽;门上装铜制或铁制门钹,配门环,钌铞;门楼四角下有迎风盖板,上有戗檐博逢富丽且壮观。


image.png

爨底下村·客栈

三、建筑风格独特

  全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布局合理。其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又被称为“京西的布达拉宫”。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开客栈,迎来送往前来感受明清味道的游客。如此不妨“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低眉,就是灰色微翘瓦顶;仰面,即是朱色斑驳窗棂;头顶就是很高很高的碧绿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