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村:遇龙河畔的44座古明清庄园

2020-07-25
胡雁 0   |   1

遇龙河从旧县村前静静地淌过,似一条绸带缠绕。四周是重重叠叠的高山,这些山就像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在这里沉睡,沉睡千年、万年。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遇龙河上,游人如织,泛舟嬉戏。沿河两岸连山皆为深碧色,如玉般清明透澈的河水,在这样一条河水里旅行,望着水光山色,仿佛是在寻找自己的梦。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


图片17.png 

来到阳朔县旧县村,放眼望去,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你瞧,那用石板铺的路,用石板铺的桥,用石头砌成的柱子。假如再让游人穿上古时的服装,简直是分不出是现代还是过去。

各式各样的石板被自然地拼在了一起。石板的颜色很丰富,有青色的,有青中带黑的,还有青中带翠绿的。细细观察,仿佛听到轻轻的敲击声,仿佛看到了年轮。


图片18.png


甲午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一个人静静地漫步在旧县村平静的石板路上,感受这座古老村庄犹如江南女子般的似水柔情,一种久违的惬意之情顿时从心中油然升起。那种柔和与恬静,犹如她的美,不容忽视。

现在的旧县村最早称归义县城。“(唐)高祖因隋季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太宗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在此背景下,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阳朔县置归义县,建县城于此。唐贞观元年(627年)归义县复并归阳朔县,县城遂废,今仅存遗址。

归义县城遗址在遇龙河东岸,城郭为正方形,坐东朝西。城辟三门,临遇龙河辟西门,南、北各辟一门。土筑城墙,周长678米,残高3至5米,厚约6米。遗址占地约40000平方米,除东北角有三户民居外,其余部分已辟为农田。城东北面苏家洲是当年县城街市区,今尚可采集到陶瓷等器物残片。1984年,阳朔县人民政府将归义县城遗址归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归义县之后改称仙桂村,搬到现址。关于仙桂村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陈琏所著《桂林郡志·人物》:“(宋)毛伦,阳朔之仙桂人……”此记与仙桂桥铭文相印证。仙桂立村年代不详。宋代时,该村已文风炽盛,人才辈出。因村紧邻唐初归义县故城(俗称旧县),后改名旧县村。按《阳朔县黎氏资料汇编》中关于该村黎氏移居旧县的记载,该村明代已有“旧县”之称。该村系遇龙河流域著名古村,也是县内有史料记载的建村较早、人文昌盛的古村之一。

旧县村依山傍水,如同桃花源一般。古老的建筑群保存完好,千年古墙巍然挺立,黎、毛、周等姓氏家族在这里世居,繁衍生息。这是天与人的绝妙搭配,这是景与人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一道天人合一的独特风景图。恰似一幅绝妙的田园风光诗画,犹如一卷厚重的历史书卷。

在这个拥有44座8500多平方米传统古建筑连为一体的古老村落,院中有院,门中有门,院院相通,户户相连,建筑群主次轴线分明,几乎家家有古井,屋顶青灰瓦面,马头墙高高耸立,如同城堡般坚固,颇具明清封闭式庄园的风格。

在旧县村西侧约0.5公里的一条小河上面,现存有一座名叫仙桂桥的古老石桥,桥长25.80米,净跨5.50米,高2.80米,宽4.16米。始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修,是广西已发现最古老的单拱石桥。历近900年风雨的侵蚀及洪水冲刷仍完好无损,281块桥券石分九组并列干砌,其中四组券石内侧刻有记载两次建桥的文字,颇具资料价值。1994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归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19.png

 

有古宅必有古井,旧县古村现存两口比较著名的古井。其中一口位于归义县古遗址内,井圈为圆形,井圈高1米,上刻有楷书“守旧”二字,刻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作者生平不详。另一口古井位于旧县古民居的武馆巷周边,为公井,井圈为圆形,用巨石凿成,高出地面70厘米,起到避免污水、尘土污染的作用,井圈已被井绳勒出道道勒痕,有上百年的历史。


图片20.png

 

旧县,这个古老的村落在山间枕着溪流,像婴儿一样安详地躺在母亲温软的臂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