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龙舟之乡”下楞村:龙舟人、龙舟情

2020-07-29
南国早报 0   |   1

 

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下楞村,距南宁市区54公里,在村口有一块写着“下楞民族文化村” 的一个大牌坊。村旁是左江,下楞村是左江沿岸的四大古埠之一,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年代,村里的9个码头十分繁华。目前,全村共分为9个巷(或“屯”、“村民小组”),有3000多人。

村里骑楼林立,墙上青砖斑驳。在那康巷有座“敬字亭”,建于明朝,在过去,村里的读书人绝不能把有字的纸张随便烧掉的,而要专门在“敬字亭”烧掉,以示对文化的敬重。后来此亭受损,又由村民筹钱重修。

下楞村被誉为“龙舟之乡”,每到端午都会举行赛龙舟大会。“敬字亭”、赛龙舟,前者表达了对文化的敬仰,后者则是对健康激情力量的追求。

 

image.png

 

下楞村家家户户爱龙舟年年有龙舟比赛,保留着浓厚的龙舟习俗

47岁的村支书梁秀亭介绍,村里几乎年年端午都要举办龙舟赛,每到端午节,外出的村民都会赶回来参赛、观赛。临近比赛,在村旁左江江面上可以看到几条龙舟,在端午前夕,各个队伍都会在下午6时来到这里持续训练一个小时,以便在正式比赛当中取得好成绩。

下楞村的龙舟赛几乎全民参与,男女齐上阵。全村9个巷,共有16个龙舟队,其中9个是男队,7个是女队。

88岁的村民梁玉伟,见证了下楞村龙舟的发展。他记得,新中国成立前,村民们的财力有限,于是便用竹排来代替龙舟进行比赛;再后来,村民们开始用打鱼的平头船进行比赛;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们从南宁市区租赁尖头龙舟进行比赛,不过那时候的龙舟规格普遍较比较小,一艘只能容纳8个人。

租船不是长久之计。之后,村里曾筹钱从南宁买下一艘淘汰下来的龙舟,但修修补补使用几年后,也坏得不能用了。于是,村里的木匠开始测量龙舟的尺寸,并绘制龙舟结构的图纸,然后从山上砍来杉木,自己造起了龙舟。杉木是制作龙舟最好的材料之一,木质轻,浮力好,不容易损坏。

 

image.png

 

梁师傅介绍,村里有艘老龙舟是上世纪90年代制造的,曾在1998年的龙舟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每次造新龙舟,这艘曾获殊荣的龙舟就会被当作样板。

不过,梁师傅造龙舟、修龙舟的手艺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在江边,一艘绿色的龙舟引人注目——这艘龙舟是村里今年新买的,材质是玻璃纤维,更轻、更耐用,价格大约为5万元。村民们表示,如果这艘新船拿了今年的冠军,估计明年很多队伍都会放弃木头龙舟,改用新型龙舟。

梁师傅说,造一艘木质龙舟需要四五个人,经历选材、定型、拼接、补缝、喷漆、试水这6个步骤,哪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龙舟的质量。整道流程完成,耗时约一个月。一艘木质龙舟造价平均在3万元,外加上每年的维修护理,费用要比玻璃纤维船的成本高出许多。

 

image.png

 

赛龙舟对下楞村村民来说,是一种祈福,也是一种团结精神的象征,所以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赛龙舟的传统都不能丢。每次赛完龙舟,村里都会有一次聚餐,热闹非凡;赛后的一段时间里,龙舟赛更是一个持久的话题,拿到第一名的“巷”风光无比,名次靠后的其他“巷”则暗下决心,来年要取得更好成绩。

其他地方的龙舟赛大多是平水赛或顺水赛,而下楞村则是“逆水行舟”。下楞村的龙舟大赛在一段大约1.5公里的河道上进行,这里险滩遍布,水底还有暗礁,不时有波浪拍过来,一不小心就有翻船的危险。梁秀勇是该村“的哥”龙舟队的队长,据他介绍,在这样的江面上,很考验队员们的爆发力,因为只要一停桨,龙舟就会“不进则退”,甚至可能被水浪击沉。每一年的比赛,都出现过沉船的情况,沉船的队伍只能到顺走至下游寻回龙舟。

至于为何要“逆流而上”,大概是为了锻炼人的勇气和耐力。此外,顺水划舟很快就能结束赛程,观赏性一般,也体现不出力争上游的精神。尊老,是下楞村龙舟文化的又一重要内涵,龙舟下水前有“祭龙”仪式,比赛结束后有“收龙”仪式,各巷都要推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各巷的码头以三牲祭龙船与河神。龙舟赛要连赛三次,以总分最多者为胜,奖品也很奇特,第一名奖励一个嘴含红花的大猪头,最后一名则给一条草绳捆着的猪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