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安徽黄山西递村

2020-07-29
乡村与城市遗产 0   |   1

 

西递村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西递村旧称“西川”,因有三条溪流由东向西穿村而过,而得此名;又因村西面1.5公里处有一个古代驿站,称作“铺递所”,而得“西递”之名。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的西递镇,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村域面积为10.7平方公里。该村坐落于黄山南麓,黟县盆地南侧;南北处为山岭所夹,迤逦至黟县南部与渔亭古驿站相连的驿道上。


image.png


image.png


西递村背靠罗峰山、石狮山,南面与南山坞相对,南北山在此回环形成一处山坳。山坳处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有三条清澈的河流交汇,是一处适宜躬耕生活的世外桃源。

该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1047),也有一说是建于元丰年间。村子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有960余年历史。

 

image.png

1047年,胡昌翼后代胡士良因公前往金陵,途经西递——见其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土质肥沃,遂举家从婺源考水迁至西递。从此,胡士良在西递耕读并举,繁衍后代,也因此,西递村自古就有文风昌盛之势。

据胡氏壬派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昌翼公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公元904年,梁王朱全忠(朱温)发起叛变,逼迫昭宗从西安迁都至河南洛阳,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男婴。时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名清)宦游于陕,受朝廷重托,秘密将皇子抱回原籍徽州府婺源考水,为其取名“昌翼”,改姓胡。

明清年间,村内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之后,在村里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整个村子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村内现保存古民居224幢,古祠堂3幢,古牌坊1座,古桥梁3座。

 

image.png

 

西递村内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所有的古建筑皆为木结构、以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被世人看作是明、清古建博物馆。不仅如此,西递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州三雕、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徽州楹联匾额、徽州祭祀等。

西递村向西连接黟县古驿道,村内河道在此并入大溪。沿着河道逆流向东,在距村3里处为水口出口;过了环抱桥有凝瑞庵、水塘、水口林,再向东沿古道原本建有十三座牌楼,现仅存一座;最后经过 “胡文光牌楼”,便可进入西递村。村内有三条溪水交汇,自北向南分别为金溪、前边溪、后边溪。村内有东西走向的三条主街,三条主街之外的其他小巷则主要为南北走向。村落整体格局如同船形,现今的西递村相比明清时期在规模上已经大大缩减,边缘建筑多遭毁坏,船形特征已经不明显。西递村中心地带有南、北两座胡氏祠堂,南为“敬爱堂”,也称“西递贡院”;北为“追慕堂”,是村内胡氏族人祭奠先祖、追慕先贤的地方。

 

image.png

 

西递村的建成智慧体现在选址和建设上。首先从选址上看,西递村四面群山环抱,中部明堂敞亮,土地肥沃且有溪流穿过,适宜居住;其次从建设上看,西递村以西山口为水口,村落沿着溪流自东向西自然发展扩大,主街沿溪形成,自然巧妙。

西递村为典型徽州村落,讲究风水选址,四周环山,溪水穿村而过;粉墙黛瓦的马头墙、天井院、错杂交汇的小巷如同迷宫,村口牌坊与村中心的祠堂相互呼应,形成和谐别致的风貌特色。

西递村依山傍水,同自然融为一体。村落沿前边溪、后边溪、金溪呈带状布局,东西长800米,南北长300米,占地40余公顷,整个平面布局呈船型。西递村以村中的“敬爱堂”、“追慕堂”为中心,沿溪流带状布局,设有正街、横路、前边溪、后边溪街道,构成了村落的主要道路骨架。大街小巷均用青石板铺设,路两旁砌有排水沟,街巷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敞。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槛、高耸的马头墙、曲折的墙面、不同形状的石雕漏窗、街头巷尾的石凳、水井、跨以水溪的石板桥等等,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

 

image.png

 

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西递村正式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