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秣陵观音殿:传承记忆坚守匠心 雕琢乡村振兴“大空间”

南京江宁区秣陵街道观音殿村

2020-08-02
周玲 0   |   1

日有蝉鸣,夜闻蛙声,院落里三五闲散鸡鸭,干净平整的青石板路,路过小院旁能嗅到院墙里探出来的花香……嘈杂繁忙的都市生活,让大众对乡村生活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江宁区秣陵街道观音殿村,便是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这里不仅有理想中的小美好,更有许多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者,执一颗匠心、择一艺坚守。

周勇:匠心守护漆艺 用心传承非遗

图片.png

走进秣陵街道观音殿村,有一个叫雅物空间的地方,四周绿竹环绕,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推开门,一间古色古香的展厅里,竹香和染香扑鼻而来,墙上悬挂着葫芦、古琴、吉他、香炉等精美的漆艺艺术品。“来这里看过的人都很喜欢,它反映了我做漆器的理念——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周勇说。

提起漆器,多数人可能没接触过它。在英语里,漆器被翻译为“Japan”,但它真正的起源地其实是中国,漆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被称为是“中国的油画”。据了解,制作漆器的步骤,总结起来一共七步:割漆、制漆、制胎、髹漆、雕刻、打磨、推光,看着好像没什么特别,但深入了解后,就知道这绝非易事。“刮灰、裱布、刷漆,而且每刷完一道漆后,要放在荫房荫干。每件小小的器物,多则半年,少则两三个月才完成,但凡有一点瑕疵都要推翻重来,往往要精打细磨一年才能制作完成。”周勇介绍道。

图片.png

一件上好的漆器,要经历一两百遍地刷制,这一过程中最宝贵的天分无疑是耐性,最昂贵的成本显然是时间,周勇在一遍一遍调制生漆,涂抹大漆的过程中便读懂了“髹漆百层,光阴半载”的奥秘,他要沉下去,像一件漆器一样,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他知道,时间会给漆器添色,时光定不会辜负他对漆器的付出。真正要“复活”这项工艺,还是要让它从收藏架上走下来,走进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将漆艺与各种传统工艺、现代化商品进行混搭,比如首饰、文具、苏扇等,让更多的人爱上漆艺,为漆艺的发展添薪传火。

南西:布艺的“钱”景 “缝”出乡村新业态

来到观音殿布兰集,里面摆满了用土布演绎的玩偶、包包、布艺画等工艺品。走近看,会发现一个个玩偶做工十分精致,这些工艺品都是手工做的,很多都来自在农村生活的阿姨们,她们用琐碎时间制作手工布艺品,南西的“生意”也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乡村本地妇女再就业,村里的阿姨们上完自己的手工课回家后也开始插花,一辈子从事农业劳作的她们再次发现花草的美,而随着乡村不同业态的增多,也给当地带来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图片.png

“布兰集用的每一块土布,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块土布,跟随日月轮转,经历双手编织、天然洗染、手工剪裁缝制,最终变成一件件作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这个手艺一定不能丢。”布兰集女主人南西说道。

图片.png

很多年前,南西就有了创业的想法,也一直在尝试各种创业,她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创业实例,了解过不同地方的创业政策。最终,南西先后在观音殿和苏家理想村开设了土布工艺展览馆,并在村里招了几名有缝纫基础的女性,创办了“布兰集”,以创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我是去年开始在这儿学习制作手工包的,这个很好上手,老师教得也很细心,做这个手工艺不仅能照顾家里娃娃,还增加家庭的收入。”村民吴召华一边绕线一边高兴地说道。

丁雅萍:以匠心致初心 用艺术点亮乡村

“这个颜色好好看,怎么弄的呀?”“老师,我想染个这个图案,可以教教我吗?”……在秣陵街道观音殿叮噹部落教育基地,扎染老师正在为10余名小朋友讲授扎染相关知识并现场示范艺术扎染工艺。孩子们在白坯布上进行设计,从选择道具到各种手工染制、漂洗晾晒,经过浸湿、勒扎、涂染、打开晾干等工序,一件件韵味别致的扎染作品最终呈现在众人眼前。

图片.png

“扎染是非遗文化里永不退色的工艺,我们开设扎染艺术课程,是为了让孩子们走近民间工艺,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在传承传统民族工艺的同时,为产品设计增添一份独具匠心的创意。”叮噹部落负责人丁雅萍表示。一针针缝扎,一缸缸浸染,显示出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它将世界一切美好融入到扎染的图案里,记载着扎染发展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和回味。事实上,观音殿叮噹部落开设的公益课内容还包括了制作香囊、手工布艺、手工帆船模型等手工课程,让孩子们在手工体验中,学习传承非遗技艺。

他们的信念坚定如初,他们的匠心感染着大家,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熠熠发光,不断“雕琢”着乡村空间。下一步,江宁区秣陵街道将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扮靓美丽乡村,让乡村因特色而更加美丽、因特色而更具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