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古村,千年古韵白族风情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委会诺邓古村

2020-08-08
古村记 0   |   1


 

诺邓古村位于大理州云龙县城西北,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共1100多年。村中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自唐代南诏时期的1000多年以来,“诺邓”这一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诺邓村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早在唐代南诏时期,诺邓村便因盛产井盐,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上的商业中心之一。后来,随着海盐的发展,诺邓村古井盐因制作成本高、制作工艺复杂而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image.png

 

一口盐井造就了山村繁华。据《云南通志》记载:“汉代,云南有两盐井,安宁井和云龙井。”据考证,汉代的云龙井就是如今的诺邓井。诺邓村距今有1300年历史,而诺邓村的这口盐井,年代更加久远,已经存在了2300多年。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王朝,诺邓村一直都因盛产百万斤优质食盐而名震滇西、缅北,经济鼎盛一时。据了解,明朝在全国设置了7个“盐课提举司”,诺邓村是其中之一,盐课提举司的衙门旧址到现在还完整地保留在村子里。

 

image.png

 

“诺邓盐”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熬制而成,当地人称为“锅底盐”。如今的“诺邓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出售,古老的盐井还在出卤水,游客可在卤房中隔围栏参观,诺邓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讲出他们小时候熬盐的情景。

 

image.png

 

诺邓村的民居多为依山修建,其四合院跟平原地区的有所不同。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故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现象。村内建筑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严谨统一。

 

image.png

 

除了古民居,诺邓的庙宇建筑也是一大亮点: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棂星门、文庙、武庙、玉皇阁等)、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等20余处遗址。这些寺庙建筑绝大多数都体现着道家建筑风格,而村里旧时举行的祭祖、迎神赛会、节庆典礼等诸多活动都带有儒、道两家的特色,比如洞经音乐演奏,更是道教活动的基本形式。

 

image.png

 

玉皇阁,是非常少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且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玉皇阁的棂星门是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四柱三楹、飞檐斗拱,又叫“腾蛟、起凤”坊。玉皇阁大殿顶层还有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

 

image.png

 

古朴民风培养“滇中儒士”。古时候,与世隔绝的诺邓村文风盛行,走出过不少“滇中儒士”。历史上这里曾先后出过秀才200多人,贡生40余人,举人进士也不算少,清代云龙县的3名举人中就有2人来自诺邓村。即便到了现在,村民仍旧对提升文化修养十分看重。在村屋里,可以看见张贴着的写得苍劲有力的对联和颇有才气的诗词,这些都是村民自己的习作。

在这里走家串户,一个个有着文学色彩的门牌映入眼帘:“进士第”、“亚元”、“复甲留芳”、“兄弟明经”、“花萼联辉”、“贡士第”……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似乎蕴藏着一种历久弥新的儒雅之气。

诺邓村里的文庙建筑精致庄严、古朴典雅,大殿“至圣宫”塑的是“布衣孔子”,师长风范、和蔼可亲。这里常年有祭祀活动。诺邓村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建有孔庙,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个特例。

 

image.png

 

在诺邓村所在的云龙地区,流传着一种连续演了170多年的老戏,老戏有着数不清的场次,几乎从未间断。演员都是放下锄头便登台的农民,学戏一般都是祖传或跟师。这种国内最古老的民族戏曲剧种,有个好听的名字——“吹吹腔”。

 

image.png

 

据专家考证,白族“吹吹腔”源于江西的“弋阳腔”,由明朝初期的江南汉族移民带入白族地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了白族的文学、歌舞艺术、民族传统礼俗,逐渐发展成为了白族的民族传统戏剧,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image.png

 

到了清代,“吹吹腔”发展成了南北两个流派,大理、鹤庆等地的“吹吹腔”为“北派吹腔”,云龙县境内流传的为“南派吹腔”。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滇戏、京戏和其它外来文化的冲击,“北派吹腔”日渐式微,而存活于白族山区的“南派吹腔”却得以传承和发展,使云龙成为了保存白族“吹吹腔”戏剧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地区。2006年,云龙白族“吹吹腔”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云龙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吹吹腔艺术之乡”。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