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汪满田嬉鱼灯,已有600多年历史

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

2020-08-08
合肥晚报 0   |   1



歙县汪满田鱼灯是安徽省黄山市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满田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每到元宵节,一道村俗文化盛宴——“嬉鱼灯”便如期而至。

 

image.png

 

“嬉鱼灯”在明朝时就已出现,到清光绪初期达到鼎盛,是该村村民敬拜祖先、祈求平安的祭祀方式。“嬉鱼灯”承载着徽州人独特的宗祠文化,祖祖辈辈,世代延传,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的活化石。

 

image.png

鱼灯到了祠堂前,先在祠堂前面桥上转一圈,然后对着祠堂礼拜三次

 

image.png

嬉鱼灯前各家族在祠堂门前赛敲锣打鼓,打的震天动地

 

image.png

 

嬉鱼灯的起源颇为神秘,一说是明朝建立之初,百姓脱离元朝“鞑子”的统治,欢庆太平乐业,汪满田村兴起鱼灯会,祈愿“年年有余(鱼)”;鱼又多子,亦祈子孙兴旺。还有一种说法是,汪满田村的木架屋时常发生的火灾,乃是村前的“火镜”所致,程姓、叶姓屋尤易着火,因为“程”“叶”乃是“禾”旁“草”顶,容易起火。程、叶屋起火,汪姓也遭殃及,遂以支堂房派为单位,组建鱼灯会五个(现在为六个鱼灯会)。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鱼灯游村,“滩花戏水”,以水克火,当地人称“嬉鱼”。

 

image.png

 

image.png

二鱼嬉灯

 

鱼灯所到之处,家家放爆竹迎送,大鱼灯口中亦不时喷出流星,以作答谢。每盏鱼灯经过宗祠时,都要对祠堂门点头摆尾三次,报告今年风调雨顺,祈愿年年有余。行至柏枝园坦上,鱼灯要依次打转、舞蹈,谓之“滩花”,寓意为“打子”,预兆村族丁旺。鱼灯游村数转,返回祠堂。接着,锣鼓开台,村民演戏酬神。

 

image.png

 

到正月十六晚,所有鱼灯都要游到村后的小山墩上,将鱼头对着西山降的“火镜”,摇头摆尾,在墩上面对“火镜”鞠躬,此乃鱼灯最后的高潮,恳请来年“平平安安,年年有余”。

 

image.png

从河中穿过,再到另一个街去嬉鱼灯

 

image.png

孩子们的天堂

 

image.png

孩子们在玩耍

 

image.png

 

汪满田鱼灯制作工艺讲究,鱼架全部使用毛竹青片,所用的纸全部是韧性强、不易破损的绵纸。鱼灯彩绘鱼鳞,头有“王字”,嘴有双须,并装有流星喷管,模样生动逼真,形式多样。大灯雄伟,长约七米、五节,高三米多,内点腊烛百余支,需二十多人才能抬起;小灯灵活,由儿童提携即可。

 

image.png

鱼灯内部框架结构,固定蜡烛。玩灯前点亮每一个蜡烛

 

image.png

 

image.png

 

近年来,黄山市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在每年的重大节庆活动上,都要将传统汪满田嬉鱼灯民俗活动请出亮相,给市民和游客观赏,进而也使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展现民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