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落传略 ——
旧村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行政村中部,地势平坦,无高山, 田园锦绣,风景优美。村域面积约270 000平方米,村庄占地面积约 26000平方米,水田面积约203亩,旱地约67亩。全村现有45户居民, 约230人,有白、傅、马、常四姓,是一个回族聚居的村落,也是广西入选第一、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唯一的一个回族村落。
这里交通较为发达,可通汽车到临桂区、桂林市区、阳朔县和永福县等地。据《旧村清真寺告示碑记》和旧村《白氏族谱》等资料记载, 该村大约于明洪武年间立村,至明代中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回族村落,是桂林市临桂区立村较早的一个回族村落。
—— 村落布局 ——
旧村的建筑,布局规整,以清真寺为中心呈网状向外扩散,功能要 素齐全,是保存较好的一个古村落。房屋建筑形式在外观上与汉族的基 本没有什么区别,多为泥墙盖瓦或砖墙盖瓦式民居,双扇门,有遮雨檐。 旧村回族住房的一个特点是房屋坐向的规定很严格,每一户住房均为坐 西朝东,和清真寺的方向相同,大门开在东面,后门开在西面。即便是 因受到地基限制而使大门坐向有异,正屋也要坐西朝东。
—— 建筑特色 ——
旧村的古民居建于清代,建筑多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山墙较高, 以块状石头为勒脚,墙身为小青砖,坡屋顶,盖小青瓦,入户有天井。 建筑内部多以木结构为主,分上下两层,正房多为客厅,两侧为卧房。 建筑装饰朴实,适用与美观并重,木雕窗花装饰种类繁多,工艺精湛, 造型精美。建筑的细部特征与建造技术,反映了大量历史、经济、社会 信息,极具研究价值。
旧村清真寺是广西历史悠久的清真寺之一。该寺占地约两亩,坐西 朝东,整体平面布局为三进三开间。面宽25米,逬深44米,抬梁式与 穿斗式砖木混合结构,青砖绿瓦,木柱石础。前庭山墙为镣耳形,讲经殿、 礼拜殿山墙为五花形(俗称骑马墙),前檐檐顶皆为卷棚顶。沿中轴线 依次分别为前庭、讲经殿、礼拜殿三大部分,总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建筑布局规矩方正,做工精细华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内有一方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立的告示碑,碑记内容是教育本村 青年要安分守己,注意与周边村庄搞好关系等事宜,是研究回民与其他 民族关系的重要碑刻资料。
清真寺中厅正梁上的题字
前庭镬耳形山墙
古木荣,板鸭香
—— 人物风华 ——
旧村重要历史人物有马昆同、傅弘烈、马秉良等人。据旧村史料记 载,马昆同是明代河北宛城人,因无心仕宦,乃游历名山大川,后入广西, 定居旧村,旋迁桂林、南宁等地,为广西回族马姓两大支的始祖之一。 傅弘烈(?年一1680年),回族,江西进贤县人,清初任广西提督军门, 殉职后,葬于旧村滚狮岭,俗称滚子岭,后裔选居旧村。马秉良(1775-? 年),该坊人,清道光武生,工篆隶,善丹青,尤工墨竹,曾自绘《云谷图》, 一时名俊,题者如云。著作有《云谷琐录》《桑榆吟草》等。明清两朝 来广西的穆斯林定居旧村者甚多,其中海阿匐、麻阿匐、丁振翼等人在清真寺任过阿訇①。
①我国伊斯兰教称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
用自然放养一年以上的鸭子可制作出优质板鸭
—— 风物特产 ——
旧村以板鸭制作闻名方圆百里,其制作传统已有200多年历史。其选料讲究,以成年“稻谷鸭”为原料,沿用传统秘方腌制,经过开膛、上板、 翻晒和整形等十几道工序,最后晾晒半月左右,让其在自然环境中风干, 板鸭就做好了。进到村里,只见一座座楼房门口都放着正在晾晒的板鸭, 一只只、一串串板鸭整齐地晾晒得满屋满院,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随 便走进一户人家,都能看见一群人围着鸭子转,拔鸭毛、洗板鸭、晾晒。 走到楼上更是壮观,整个房顶都挂着鸭身、鸭脚,简直是一个板鸭的世界。村民那一幢幢二层半至三层半的混凝土结构楼房,上面的半层砌起 1.5米高青砖后盖起瓦片,主要用途是用来晾挂板鸭,当地人戏称它为“板鸭楼”。“板鸭楼”成了旧村独特的风景。
由于是用老鸭制作,食用时要用高压锅隔水蒸20分钟左右,黄爽透 亮,腊味的醇香四溢,易于食用。板鸭可直接蒸食,也可将蒸好的切块 配以辣椒、蒜苗、冬笋等再炒,味香色美,油而不腻,食后回味无穷。
村民白先付被问起做板鸭的秘诀,总是笑而不语
—— 特色民俗 ——
旧村回族至今仍保留本民族的习俗,尤以开斋节最为隆重。开斋节 这天,全村各家各户都要缴纳开斋捐,扶贫济困,培养人乐善好施的美德, 避免穆斯林中的贫苦人在节日沿街行乞,与他们共享节日欢乐。庄严肃 穆的开斋节会礼结束后,他们要集体向阿匐道安。大家要互道平安词, 以表示节日的愿望,祈求平安、吉祥、富贵、和谐等,接着由阿匐带领 或各户分散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随后串亲访友,恭贺节日。节日期 间,旧村家家户户都准备徹子、油香、爍慄、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和特 色的传统食品,同时还要宰羊、鸡、兔等,做凉粉、煥菜,互送亲友邻居, 互相拜节问候。在节日的第一、二天,已婚和未婚的女婿都要带上节日 礼品给岳父母拜节。村上有的青年男女还选择在开斋节举行婚礼,更添 节日气氛。现在,人们除了节日参加会礼,还参加一些健康的文体娱乐 活动,如舞狮子、踩高跷、唱花儿、游园、远足等。
—— 保护传承 ——
以前旧村村民只在每年11月至12月间的初冬干燥季节才集中制作 板鸭,当作年货自己吃。从20世纪80年代幵始,越来越多的人做板鸭 拿去卖,才逐渐形成了特色产业和致富门路。2000年以后,当地政府将 板鸭作为会仙实施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载体,加大了对旧村板鸭的宣传 力度,引导村民改用先进的包装保鲜技术,并申请注册了白记、马记、 傅氏等商标。在制作板鸭的过程中,村民们不断传承和创新,“板鸭附件” 也做得很有名,开发出腊鸭翅膀、腊鸭下巴、腊胸脯肉和鸭脚包等新产品。 2012年,临桂回族板鸭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该村板鸭的销售除了供应传统的年货市场和寻味而来的食客,电商 销售份额越来越大。原来靠自然晾晒,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仅在入秋初 冬时节制作,如今釆用电烘不仅能够更好地控制质量,而且一年四季都 可以加工。现在全村大部分家庭制作板鸭,半数成为“板鸭专业户”, 家家都用微信销售,快递发货,约占销售总量的1/3。2017年的销售总 量约26万只,销售额超干万元。产品除销往上海、南宁等大中城市外, 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转载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广西卷》(漓江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