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遗 助力乡村振兴

2020-08-08
四川农村日报 0   |   1

图片.png

一根根普通的竹丝、棕叶丝,在手工艺人的指间来回缠绕穿插后,变幻成茶器、灯饰、棕帽、棕画……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成都市主场活动如期在崇州市街子古镇举行。在本次活动重要内容之一的成都市非遗手工技能大赛上,记者看到,来自道明竹编、怀远藤编和新繁棕编的50余名手工艺人正在进行现场比拼。在这群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及推动人员背后,是一条以非遗复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

传统竹艺村焕发新生机

崇州道明竹编的第三代传承人、“90后”杨隆梅受邀参加本次活动。据她介绍,道明镇以其代代相传的竹编文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现有竹编非遗传承人38人,竹编艺人300余人,区域产业从业人员更是多达3000余人。“竹编是传统手工艺行业,在大家印象中从业者年龄偏大,我希望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能加入进来,为道明竹编注入新鲜血液。”杨隆梅2013年返乡创业,在她的影响下,一批年轻人归来,他们在努力让道明竹编焕发新生。2014年,杨隆梅发起成立了竹编专业合作社,负责承接竹编订单业务、组织村上手工艺人生产。竹编艺术不仅限于传统的竹制品,这些年来,越来越多文创产品、户外装置、成列艺术展装置订单、项目,让道明竹编的艺术魅力得以时尚地表达。“非遗不仅仅是文化,同时它还是产业,可以带动村民致富。我们专合社每年可带动超500余人就业,从事手工艺竹编的村民,每月工资普遍在3000至5000元,对他们而言是一笔较可观的收入。”随着近两年竹艺村成为乡村旅游“网红爆款”,当地手工竹编制品有了更多销售渠道,也让餐饮、民宿等业态火了起来,村民增收渠道更多元,收获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居家就业编织致富路

本次活动上,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67岁的新繁棕编省级传承人朱木兰,带来了精巧编制的棕帽、棕篮、棕画、棕编动物等手工艺品进行展示。据她介绍,新繁棕编是成都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清代,因舒适透气、美观大方、轻便耐用深受市场欢迎。经过200多年的传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棕编行列。“新繁棕编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也是当地长期以来维系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农村多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这种居家灵活就业的方式,特别适合他们,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朱木兰告诉记者,目前该镇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协会”的模式,直接带动当地近3000名妇女制作棕编工艺品,年人均创收5000余元。不仅如此,2019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尝试,朱木兰还将新繁棕编技艺带到了云南怒江州,让当地草果秆实现“华丽转身”,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巨大的潜力,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的同时,也让乡村有了文化铸魂,形成发展文旅融合新的增长点。”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会通过不断宣传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进一步发挥其对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广泛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