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蝶变

2020-08-08
徐欧露 0   |   1

打开卧室窗户,无垠平畴,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壶清茶,三两好友,樵舍弥香。

对现代人而言,如果有一个地方只需在网页上轻点“预订”,就能圆梦“诗和远方”,那这个地方很可能是民宿。

当追求个性的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打卡景点,开始希望融入当地生活;当深度游渐成潮流,这种区别于传统标准化酒店,能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的住宿形态的兴起,就不难理解了。

图片.png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河桥古镇夜色中的民宿“初忆小院”(徐昱 摄)

据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旅游民宿是指村民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并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机会的小型住宿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客栈、庄园、宅院、驿站、山庄等。

这是一个按下发展快进键的产业。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民宿消费规模达2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乡村民宿消费将达363亿元,年均增长16%,远高于同期国内旅游消费年均8%的预计增速。

由“吃饱睡好,拎包就走”转向归园田居,民宿已经不仅是旅途驻足之地,它承载的还有探索、乡愁,以及城镇化进程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精神羁绊。

作为旅人借宿的产物,民宿自古有之,但成为一门与旅游相关的生意,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彼时,花卉种植专业村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远近闻名,客商、 市民络绎不绝。逛累了,没有旅馆,就在农户家食宿。不承想,这种住宿业的拾遗补阙,成为农家乐的萌芽。

此后,农家乐在全国乡村迅速复制。本地村民利用自己的生活空间,提供床位和农家餐饭。但很多并非以此为主业,所以前期投入少,缺乏自身特色,卫生条件不高,盈利水平普遍较低。

新世纪伊始,丽江、大理、周庄等古城古镇旅游渐盛,依托乡村景观、自然风景及文化资源的民宿客栈随之兴起。外来者经营、专业化运作、富于文化特色,成为这个阶段民宿的三个特征。

外来经营者越来越多,有时尚理念、市场嗅觉的城市精英出于“情怀”开始耕耘于此。他们结合民俗特色对民居重新设计装修,大到房屋架构,小到池阶花草都经过精心安排。无论经营管理还是营销推广,均由专业人员负责。

提供的产品也不再限于食宿,还有乡土人情、生活方式、返璞情怀和兴趣雅好。游客可以在丽江民宿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里品白族传说,或在老北京四合院里听墙外吆喝四起,把心事付诸远方的鸽子哨。

随着文化特色逐渐成为游客深度游的重要需求,“小而美”的民宿愈加向个性化、精品化、高端化发展。

2002年浙江省湖州市莫干山中一座名叫“颐园”的老宅得到重新开发。5年后,南非人高天成(中文名)骑游于此,叹于美景,创建精品民宿“裸心乡”,成为此地首家“洋家乐”。莫干山从此与现代民宿连在一起。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周边消费者的成熟、地方政府的助推,几年之内,莫干山已成为行业旗帜。不同于以往的农家乐、客栈,这里的民宿以高端、精品为卖点,一些民宿室外泳池、跑马场、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事实上,在民宿产业发育程度较高的江浙、云南等地,民宿早非景区附属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一间房,赴一座城”。有人千里迢迢赶到安徽黟县,花费上千元,只为住一晚由废弃猪圈改造而来的“猪栏酒吧”。还有民宿身藏深山,只为观云,却实现100%的入住率。很多精品民宿的定价赶超五星级酒店,一张床一年产生的税收达十几万元。2015年,莫干山民宿创造了3.5亿元的经济收入,被视为民宿经济崛起的标志。

不论是何种形态,随着过度饱和的民宿行业进入“洗牌期”,同质化严重、落后的业态或逐渐淘汰,或向个性化、特色化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发布的《2017年民宿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成为民宿产业新的发展关键词。

部分“头部”民宿已跨过家庭作坊,转向公司化、品牌化运作。一些地方民宿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以集群的方式聚合成多业态的闭环生态圈。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开发形式多样,一些地方正形成完备的民宿行业产业链,从民宿融资平台、管理平台、预订平台,到民宿相关培训、网红体验师职业群体。

图片.png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古镇的一处民宿,游客在喝茶休闲(李博 摄)

用“蜕变”形容数十年来民宿变迁,并不为过。从提供食宿到售卖情怀和文化体验;从农家乐到精品民宿,再到集群化发展;从个体农户家庭增收到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从一种住宿形态到满足人们在城镇化浪潮下无法割舍的“乡愁”,再到如今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7年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发展乡村民宿的策略。

作为一种利用闲置资源、投资规模小的住宿形态,民宿降低了旅游住宿业的进入门槛,加之在线短租平台迅速扩张、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使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就提高收入水平而言,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民宿已成为不少地方脱贫致富的新抓手。在安徽黄山,大批以“田园风光+徽州文化村落”为特色的民宿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当地有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8000元。民宿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就产业振兴而言,发展民宿旅游将从产品供给侧出发,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发展民宿还将衍生大量配套产业,如娱乐、疗养、体育、创意农业等,形成产业生态系统。

以莫干山为依托,周边相邻村镇已发展出以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为主的国际化休闲度假产业。“民宿+户外运动”“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行业融合的“民宿+”经济发展模式日趋完善,为当地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

就生态宜居而言,民宿发展依托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谐的乡土人情,修护生态成为多地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民宿的规定动作。在乡村旅游发达地区,厕改、垃圾分类得到率先执行,交通系统、建筑风貌水平等不断提升。

民宿的无序发展也可能给生态带来负面影响。云南大理洱海曾是全国有名的民宿聚集地,但沿岸粗放式管理的民宿和餐饮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小的破坏,当地政府为整顿业态付出巨大代价,为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就乡村文明而言,民宿直接起到发掘、传播本地文化的作用,并辐射带动当地工艺、建筑、民俗、饮食等一系列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

在婺源,通过捐资认养、产权置换等模式,大量古宅被打造成“外面五千年,里面五星级”的精品民宿,走出一条利用老宅发展旅游,利用民宿保护老宅、振兴传统文化的路子。

随着民宿从野蛮生长向有序发展过渡,人才回流以及随之而来的全新管理理念、生活方式的注入,乡村治理也将不断得到完善。

不论是作为传承乡村文明的载体,还是作为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桥梁,民宿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而如何实现规范化发展、培养健康的行业生态,使民宿继续为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还需要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