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2020-08-10
作者:方明 0   |   1

从2012年至今,我国共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鲜活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传统村落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一心、三片、多组团、多特色”的分布特点。这些种类繁多、生动多彩的传统村落,形成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支撑,它们既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和我国农耕文明最集中的反映,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源泉所在。在城乡关系重构的今天,一个个传统村落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重塑的重要载体,是一座座诗意栖居的家园。

  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当务之急依然是严格保护。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我们遏制了传统村落的自然消亡,但是空心化、建设性破坏、资金不足等问题依然是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一方面需要开展传统村落谱系研究,对重要村落进行测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细化记录和管理,把传统村落中有价值内容进行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则要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分级分类,精准保护利用。对于有一定价值的传统村落,要保护好传统风貌,充分挖掘特色,适度恢复和还原,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逐步修复、提升,推动传统建筑的改善利用,尤其要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进行系统保护。

  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离不开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的完善。当前传统村落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居住者对现代生活的要求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此,我们要重点研究和突破,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包括加强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设小型综合体,盘活利用闲置房屋、集体用地等。通过优化调整适宜的产业,促进传统村落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建立品牌;要鼓励支持传统手工业、提高附加值;重点开展民宿、旅游、康养、度假、休闲、“互联网+”等新产业模式。此外,积极拓展传统村落利用模式,如承担各级文化部门活动场所、老年活动机构、中小学生教育基地、校外拉练场地、文创基地、民宿等功能,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方式,让村落用起来、活起来,同时吸引更多的乡村建设者。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农耕文明遗产。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在新格局下对传统村落进行功能定位,让其重新融入城乡发展,融入未来,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传统村落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不断发展,因为发展才能体现传统村落的价值,发展才会让传统村落传承下去。未来,传统村落会和现代城市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色保护类和重要聚焦点,在未来的城乡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于带动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展旅游依然是当下传统村落最现实的保护与发展手段之一,但仍需要在品质提升、健康引导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招徕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

  面向未来,要依靠传统村落的智慧来指引美丽乡村建设。利用适合新民居创造和推广的方式进行形象易懂的指导,多采用传统建造、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不少人可能都有体会,过去,我们到欧洲等地旅游,主要是游览古村镇;但国外游客来到中国,往往看不到我们的古村镇。今后,我们要尝试把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游的主要目的地,要积极促进传统村落的国际传播,采取积极措施引进国外游客,推动传统村落申报世界遗产的发展,将中国传统村落推向世界,提升传统村落的旅游品质。通过加强宣传、打通渠道、完善设施等手段,让传统村落融入世界旅游大循环,让世界了解中国美丽鲜活的传统村落,了解中国丰富多彩、数量庞大的农耕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