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亡势头迅猛 传统村落应避免空心化与过度商业化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2020-08-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0   |   1

“旅游旺季的时候可不这样冷清,许多客栈爆满。”一家客栈姓李的老板告诉记者。但是涌入的都是外来游客,原住民只有这些了。

  然而,本就稀少的这些原住民可能还要“出走”。这位老板告诉记者,政府希望将古村全部租下,整体经营,但具体还未实施,“这些空置的房舍原本也都有村民做生意,但现在他们已经搬走了。”到时候,产权仍归村民所有,而随着这些最后的原住民的搬出,村庄文化可能就彻底消失了。

  曹昌智认为,利用自然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或文化旅游,这是传统村落谋求发展的一种选择。“发展旅游无可非议,而且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旅游,本身也是对资源的保护,但商业化不能超过合理的度。把资源当作摇钱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这就是一种破坏。”冯骥才的话更是一针见血:“可以利用,但不是开发。”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招徕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

僵死的传统村落躯壳

  “传统村落中蕴藏的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冯骥才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迅速瓦解。

  随着传统村落原住民的锐减,乡村文化瓦解,村落原有的民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也渐渐逝去。曹昌智认为,原住民的消失导致传统村落活力丧失,“失去了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只剩下僵死的传统村落躯壳。”

  让李香旦尤其遗憾的是,以往过年期间李家山村演出的大戏好久没有看到了。“我们村以前很多人‘领’戏,唱晋剧,现在正月里倒还有,但是都变成‘小会会’了,大戏已经基本没有了。”

  而在另一座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江西吉安市渼陂村,同样被分成了新村与旧村两部分。旧村搞旅游,村民大部分搬到新村。而伴随着原住民的流失,世代相传的古民俗也面临失传。最后一个会跳蚌壳舞的村民梁麒瑞已经年过花甲,他整日担忧,因为找不到传人。

  梁麒瑞依然愿意住在旧村之中,尽管四面漏风的渼陂村旧村只是一具供人观赏的躯壳。蚌壳舞反映的是渔民忙里偷闲的生活情形,但早已不靠水吃饭的村民们越来越难以理解这样的情感。景区开辟后,梁麒瑞常常需要向游客表演,有时还能拿到演出费,但他觉得,这已经变成纯粹表演了。他仍然执拗地希望等到传人,虽然村里的年轻人全都外出打工了。

  原住民的流失,是民俗断流的最大原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方李莉说:“保护古村落,还要具体到文化、民俗、信仰、节日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