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村落保护的泸溪样本

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达岚镇岩门古堡寨

2020-08-10
湘西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0   |   1

图片 7.png

古堡寨全景图 姚雁

图片 8.png

古堡寨局部图 邓和生

图片 9.png

古堡寨旅游项目重头戏“抛绣球成亲拜堂”表演,引来大批摄影爱好者跟拍 邓和生 摄

图片 10.png

游客与村民一起舞龙同乐 邓和生 摄

图片 11.png

古堡等村寨有过“六月年”的传统习俗,图为村民分肉过年 李焱华

图片 12.png

在慈孝文化熏陶下,岩门寨的孩子从小孝敬长辈 邓和生


笔者去岩门古堡寨的时候,正是雨季,青山小溪格外亮眼。绵绵细雨,洇湿了高墙、望眼、港道,洗亮了黛瓦、石阶、石板,点绿了青苔、水草,俨然一幅水墨山水画。

  古堡地处大山深处的泸溪县达岚镇,建于明永乐二年,呈椭圆形,镶在青山下,嵌在绿水边,吊脚楼、砖墙、红岩墙脚……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堡寨,形成了一道封闭的防御体系。

这里文化厚重,民风淳朴,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在雨中,操着不同口音的游人不时发出的啧啧赞叹声打破了古堡600多年的宁静。

坚持顶层设计,一幅蓝图绘到底

  岩门古堡是一个封闭的堡寨,这种架构在湘西地区比较少见,用来防御外敌入侵。寨中,以马头形的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栋栋相连,户户相通,首尾相接,遥相呼应,堪称军事与田园生活合二为一的建筑典范。

  随着时间推移,历经岁月风霜雨雪的侵蚀与洗刷,部分墙体、木头斑驳沧桑甚至腐烂,部分院子岌岌可危。

  如何做好保护与利用?让这个偏远深山里的神秘古堡发挥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的理念,为古堡保护与利用工作铺好路、开好局。

  在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的引领地位,先后聘请专家教授编制《湖南省泸溪县达岚镇岩门村文物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湖南泸溪县达岚镇岩门村消防设计方案》,对古堡寨今后较长时期的发展定位、规划形式、建设内容予以确定。同时,编制了《泸溪县达岚镇岩门村特色民居保护规划》《泸溪县达岚镇岩门村整体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这种规划既注重了历史遗存的保护,又注重当前经济利益的延伸。

  有了规划引领,就有了指针与方向。当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了道场大院、古粮仓、康家大院,特别是20168月县里整合800万元,启动了岩门村特色民居维修工程,维修了寨门、绣花楼、私塾、古院落、吊脚楼、古城墙等古建筑。经过精雕细刻,吊脚楼、青灰瓦、红岩墙、古巷道等古建筑,不仅古香古色,而且有了温度不僵硬不隔膜,独见匠心。而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采用浮雕、透雕、刻画等技法,依旧点缀在醒目、采光、通风之处,显示了工匠们对文化遗存敬畏、虔诚之心以及高超的技艺。经过修缮,窗格、门楣、墙体上雕刻着”“”“寿”“秀发京兆以及康家祖训与家规等字词句联,字体笔法,原汁原味,墨色加深,更加清晰,散发着墨香,闪烁着光芒,吸引着人们目光。

  美的价值在于让人们享受美的愉悦。为实现这一价值,当地还修建了一批配套设施,蓄水池、进村公路、旅游公厕、手机基站、游客接待中心,铺设自来水管网,改造了电网,开通手机信号和电视网络等等。同时,实施河道清淤、堤防绿化、景观改造等工程,将洁化、美化、绿化工作从景区辐射到周边村庄。

  经过近十年的维护与改造,古堡恢复了她原来的样貌,一样的建筑、一样的网状巷道、一样的民俗风情。村民说,这得益于县里规划得好,如今我们古堡寨变得干净,变得整齐,变得更加古香古色。我硬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感觉在做梦一样。睁开眼,这硬是实实在在的漂亮、整洁。76岁的黄婆婆开心地说。

烟雨迷蒙中,徜徉于古堡,似乎有了一种感觉,恍恍惚惚、朦朦胧胧中,穿越了时空,穿越了风烟,仿佛走进历史深处,时间已经凝固。

突出核心理念,一种家风永传承

  虽说古堡不大,呈椭圆形,历史不长,只有600多年,可是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文化,一草一木皆有故事。

  近十年来,在古堡,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发现这里除了山水风光优美、建筑风格独特之外,小小村落,人人长寿,全寨500余人中80-100岁的老人有18人,是有名的长寿村。

  为什么长寿人多?村中一位老者说出了其中的奥秘。这里世代以孝为本,倡导尊老敬老爱老之风。慈孝是岩门古堡寨传统文化内涵。古堡寨长寿老人之所以多,除了这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传承了几百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家风村俗。

  专家认为,这里厅堂的结构布局,雕花围栏、门楣、梁头等所有的建筑结构,都蕴含着家族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孝为先、礼为重的传统道德观念。长年生活浸润于这种文化、家风之中,事亲、尊亲、爱亲,理所当然成为一种行为自觉,一种生活习惯。

  在古堡寨,这种孝悌家风、文化,曾经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染了一群土匪。民国时期,泸溪有一股悍匪曾多次进入古堡寨。可是让后人奇怪的是,那个恶魔,竟然来不惊人,住不扰民,走不掠财,与寨中人们相安无事。

  当地决策层因地制宜,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古堡文化内涵,传承、弘扬孝悌家风村俗。那是2014年深秋,云淡风轻,秋色迷人,当地宣传部门邀请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走进古堡寨,摄制以为主题的《慈孝人添寿》专题片,深度挖掘、推介厚重的历史文化,把慈孝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后代的血脉之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在古堡及其周边村寨,还有六月年传统民俗活动,沿袭几百年,每到六月年这一天,从村里走出去的人们,这天不管身在何处都要回来过年,杀猪分肉,与父母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细雨中,伫立于古堡最核心的位置——康家大院,目光从天井之上回收,然后凝视着墙壁上八条康氏祖训和十二则家规,一笔一划,一字一词,散发着耕读传家的理念,体现着忠孝仁义的追求,升腾着人文关怀的温度。

实施融入体验,一张名片渐形成

  火热的盛夏,闲坐沅水边上。在微信朋友圈里,在最时髦的抖音里,拍古堡的图片与视频,写古堡的文字,传得有点儿多,甚至有点疯狂

  在修缮古堡、挖掘文化之后,当地决策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利用帐篷节、篝火晚会、六月年、研学游、农耕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提升景区的人气,促进脱贫攻坚。同时,搭建文化大舞台,赞助村民演出,丰富村民生活,梳理文化脉络,进行演绎体验,提高了游客参与度,收到很好的口碑。

  景区建立了观光区、种植区、采摘区多个基地,在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同时也体现了其休闲观光价值,丰富了景区自然风光。

  景区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现实需要出发,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把发展乡村旅游转变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还为村民提供了卫生保洁、安保、讲解、演绎、餐饮等就业岗位。

  随着景区不断开发,游客流量逐年递增,旅游经济开始发展起来。目前,景区已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吃住行游为一体的完整产业经营链初步形成,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