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民间造纸第一村——邓村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邓村镇

2020-08-10
肇庆阳光网 0   |   1

作于千年寻常事,得名扬遍天下知

2003年深秋,香港亚洲电视台“星光伴我行”节目组慕名来到四会邓村,摄影师们的镜头一次次地瞄准“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向世人展示了攸古延今的古法造纸和古村落概貌。香港《大公报》、《苹果日报》和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也相继报道了邓村的民间古法造纸法,偏于粤中西部的四会邓村,以承继古人造纸法而声名显赫。

image.png

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

山清水秀扶利村,展现古人诗画情

进入邓村的大路口,“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牌坊便展现眼前。牌坊两侧烘托青山若黛、绿水如碧,河中白鹅戏水,岸上稻浪泛金、村牛嬉戏,偶闻牧童笛音,大有清代大画家石涛笔下的《山水清音图》的意境。这里的山虽然不算很高,但漫山遍野长满翠绿的竹子,连绵不断,可见造纸资源丰富。

扶利村是邓村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自然村,它坐落在四会市邓村圩镇西南,坐南向北,村西紧靠青龙山,村东对望白虎山,“青龙”“白虎”相抱。村南白花河流水潺潺,村北龙鳞大乌河蜿蜒,两河环村,流至五道桥汇合成邓村河,流入绥江。女娲补天造就的自然环境使扶利村人勤耕得报,门里生财,创造了一方奇迹。

image.png

馆内木雕

image.png

馆内雕塑

image.png

馆内壁画

开枝散叶人才出,古法造纸家业成

由打铁铺发端的扶利张氏繁衍后代,开枝散叶。由于村前村后的山中竹林茂密,扶利村人便因山生智、因山得利,从始祖张炜第三代起,就利用山竹资源开始古法造纸,以此成为家业。而后有的子孙他乡立业,有的到了外省或东南亚一带创业,但仍然以古法造纸为生计。现在张炜传人十七代,民国年间在四会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地主张应之便是张炜的第十一代子嗣。花开花落总关情,每年清明期间,各地的扶利张氏子孙都赶回村里公祭始祖张炜。张炜当年开办的一家打铁铺,400多年后已发展成为一条有着100多户人家、500多人口的自然村。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会纸,邓村铺纸厂最多,始创于嘉庆道光年间(1797年)。事实上,扶利村古法造纸业从明朝就开始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目前,扶利村制造的会纸主要用途是做冥纸,并以其“开张、足数、色好、化灰”而盛名远扬,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各地。近年,古法造纸工艺经过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介绍,扶利村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和专家学者的关注,被有关部门授予“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的称号,美名远播。靠着这种古法造纸祖传手艺,扶利人基本解决了家庭日常开支和孩子上学费用的问题,有的还在村边盖起二、三层的小洋楼。

岭南特色古乡群,染尽几许岁月霜

走近扶利村口,远远望见绿树翠竹掩映之中,一座座黑瓦白墙相间、古色古香的乡村民宅沿着山势由西向东依次有序排列,古村、青山、绿树相映成趣,如同一幅素雅的水墨山水画,美不胜收。漫步在古村中,但见巷道纵横交错,有的笔直修长,有的曲折有致,或由灰沙,或由鹅卵石,或由麻石条铺就,一派盎然古意。

村里的古建筑群落占地100多亩,70年以上历史的房屋200多间,部分建筑百年以上。其建筑特色:屋顶为“金字型”瓦面、屋顶内部杉木密密而排,虽因年代的久远而呈棕黑色,但没有颓废变形,依然坚挺笔直;墙体为黄泥或灰沙结构,窗户较小,主要通过屋顶的一两片“明瓦”(一种类似玻璃等通明物质做的瓦)采光,极富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民居特色。这种民居每座约120平方米,进门为天井,两边为厨房,穿过天井直入大厅,大厅两旁即为卧室,结构对称合理、功能简单明晰,这样的建筑结构有冬暖夏凉等诸多好处。可谓“居住平房屋,冷暖各心知,社会变革来,好日才得到。”

张家故宅辉煌去,而今又作第一村

值得重笔一写的是张家故宅。张家故宅是清末民初扶利村富户张应之祖上传给子孙的住宅群。该住宅群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九级麻石梯直通门楼,门楼上的石雕装饰在厚黑的瓦长衬托下,显得古朴浑然。进入门楼后便是一条幽深的小巷,直通青龙山,麻石地板泛着白光,两边屋脚满布的苔藓。住宅群分为正宅和附属建筑两部分,其中正宅是一座约400多平方米的四进砖木结构古建筑,坐南向北,两进砖木结构,一大一小两天井,一厨房三厢房,两回廊一厅堂,四大石礅木柱顶厅梁,隐约可见当年的富丽堂皇。张家故宅为传统的木作梁架结构,屋脊上有精致的动物花草浮雕,廊檐和厅檐下为桃木雕饰,虽然褪色黯淡,但松梅竹菊龙凤龟鹤图饰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极具艺术价值。因民国年间盗贼横行,张应之家族为了自卫,还在正宅外墙处建造了一座三层高的炮楼,名为“敬捷楼”。炮楼上有嘹望孔和射击孔,一楼还有楼梯直通地道,具有较强的防卫功能。

炮楼孑孑,斯人已逝,留给人们的是历史的沉淀和思考。近年,根据旅游和科普教育的需要,张家故宅的门楼已挂上“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的牌匾,主体建筑已被当地政府辟为民间古法造纸展览馆,大厅壁挂文字图画,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供游客和学生参观。

image.png

蔡伦作坊今亦见,但有隆隆机鸣声

在青砖、麻石结构的张氏宗祠门前,妇女正在地塘上收晾晒干的“纸朴”,细心地捆成条。地塘边的小瓦房是她们的作坊,屋里全是推成一座座小山似的“纸捆”。全村男女老少都成为了打造“会纸”的能手,随处都看到村民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包装会纸。虽然是那么几个机械重复的动作:用细蔑竹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提起,将沥水后的竹帘覆在身旁的纸模坯上……确是造纸的基本技能。古法造纸大都以当地产的竹子为原料,主要经过砍竹、挞竹、浸泡、碎竹、舂竹、打浆、抄纸、榨纸、松纸、晒纸、包装等11道工序完成。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多个工序已由机械操作,古作坊里响起了隆隆的机鸣声。通过机械操作,减轻了人力付出,赢得了赚钱的时间,科学发展带给了村民利益。

 做纸过程 :

image.png

备料

image.png

浸竹

image.png

榨纸

image.png

晒纸

image.png

村人乐业又悠然,如见《桃花源记》景

整条古村在落日的余辉下显得极为静谧,偶然听到几声犬吠,更添几分古韵。扶利村人以造纸为副业,人人勤作。造纸这种古老的手工艺不但教会了扶利人怎样谋生致富,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处世。在扶利村,听不到麻将声、喧闹声,看不到闲聊游荡的村民,你只可以看到每家每户有造纸作坊,石灰浸泡池内一捆捆的竹子;你只可以看到男丁斩竹打竹、农妇抄纸、老人晒纸、小孩松纸的场面;你只可以看到到瓦顶和空地上晒满了会纸。偶然间,你隐隐约约会听到阵阵打竹的机鸣声,你会嗅到文明的原始味道,诚然,这一切正是扶利村的价值所在。扶利村几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尊老爱幼、勤劳俭朴、谦虚守礼、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由于村人敬业乐业,精神投入到造纸的工作中,因此该村多年来极少出现夫妻反目、兄弟相争、邻里相斗的现象,刑事案件的发生率一直为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种,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潜所描述的桃源胜景,也是他追求的理想生活。如今,这种生活并不是梦,在21世纪的扶利村重现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

致力开拓旅游景,奋发造就第一村

“蔡伦造纸振国粹,扶利古韵播文明”。今天,扶利村被四会市列入创建生态文明村示范点,村容村貌、改水改厕等创建工作正系统而有序地展开。同时政府加大经济开发力度,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据了解,一位马来西亚侨商准备投资到扶利打造“寻访造纸文明之旅”。四会市新的领导班子重视旅游资源开发,致力开拓旅游美景,奋发造就“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我们相信“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