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柿林村,吊红满枝头

宁波市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

2020-08-11
古建中国 0   |   1


 

柿林村位于宁波余姚市,因盛产“吊红”柿子而得名“柿林”。柿林村四面环山,满坡翠竹林木,山水秀丽,原始古朴。村中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纯净,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

 

image.png

余姚柿林村建筑群

 

  柿林村是一个单姓的血缘村落,全村皆姓沈。据资料记载,柿林村沈姓村民为周文王的后裔,在古时候一路从河南迁徙至此。村中文物古迹众多,沈氏宗祠、赤水桥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村,一个姓,一口古井饮千丁”高度概括了柿林村的特色,单一的沈姓血缘隐逸山林,自供自足,质朴善良,承传“耕读传家”的家风村俗。

据资料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冉季封于沈,是沈氏始祖,其45世祖于元末明初迁居柿林,为柿林沈氏始祖,即太隆公。当地曾因人才辈出被称作“仕林”,又因两岭对峙称“峙岭”,现因盛产柿子而得名“柿林”。唐代诗人李白有“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之吟,明代诗人又有“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袜青鞋作胜游”之记。柿林村的开村始祖沈太隆也曾赞美柿林“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士择宜居此在,岭头惟有白云来。”

 

image.png

柿林村自然景观

 

在柿林村的西南角,有一处占地一亩左右的古建筑群,粉墙黛瓦,庄严肃穆,这就是沈氏宗祠。沈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当时只有后进正屋五间,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建前进五间,但均未能告竣。至清咸丰二年(1852年),前、后进正屋被修葺一新,并配建左右厢房及阶砌、照墙、台门等(据说,祠堂的照墙一般只能建成“一字形”,因沈氏祖先出过贡元,才允许建成“八字形”),工程才算告竣。之后,沈氏宗祠又经多次修葺,现存祠堂是于1994年重修的。

柿林村素有崇教之风,留存至今的明清建筑的墙门头上还依稀可见“耕读传家”的字样。在村口的沈氏宗祠里,悬挂着柿林人引以为傲的“文肃世家”、“钦旌节孝”等匾额,是对村中历代人杰的表彰。村里读书人多,自恢复高考以后,有近百人考上大专以上院校。村里有规范化卫生室,每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村民都超过90%。柿林在2002年就在原村校投入16.3万元新建村落文化宫,新添健身器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image.png

丹山赤水奇观

  

吊红柿子是柿林的传统名果,以果色艳丽、肉质柔软而闻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每年入秋后,柿子开始逐渐成熟,由青转变成红色,悬吊在树上极为美观,故宁波一带称其为“吊红”。柿林村现有柿子面积200余亩,年产柿子20余万斤,2006年柿林“吊红”注册为“阳春红”柿子。惹人垂涎的吊红柿子不仅是游客争相购买的农副产品,也成了为柿林村民增收致富的吉祥果。

 

image.png

柿林村·“吊红”柿子

  

虽然远离城市,柿林村人却丝毫没有闭塞隔绝,反而用最淳朴的乡村性情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青石路间穿梭,客栈与饭店随处可见,人们怡然自得地坐在自家门口,也不刻意的招揽生意,路过的游客选择在哪家留宿,便是与那一户人家难得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