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丨萍塘村

2020-04-14
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 0   |   1




—— 村落传 ——


萍塘村位于新坪镇南面的虎岭之下,东有文笔岭下的漂塘、官屯、滉 水等村,南是仙岭乡(六峰、大水洞等),西邻独树村,北与邓家村毗邻, 距灵山县城6公里,交通便利。全村现有1800多人。萍塘村村后树林密布, 群峰葱翠,村前是沃野的良田,除产稻米之外,还有荔枝、龙眼、三华李 等水果,尤其是香荔名扬广西区内外,是灵山香荔的盛产地。



9KWRH0SH)X][C1NO28]_Q7R.png

古荔枝树




—— 建筑特色 ——



萍塘村的民居建筑凸显了广 府文化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广府民居中的小天井大进深、平面 布局紧凑的封闭建筑群,通常是 家庭内的几人至数十人居住,甚 至四五代人聚族而居;二是极具开放性,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敢于吸收、模仿和学习西方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 与之相互融合。村内保存了许多 有年份的古民居、宗祠,这些建 筑都延续了岭南建筑的一贯风格, 系青砖、青瓦,三合土、石、木 混合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传统 以及西洋石柱、门楼、花纹图案 等建筑特色,几种建筑风格交融, 显示出当时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 解和再现,体现了萍塘村人卓越 高超的建筑技术,也表现了他们 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富贵平安 的祈盼。


东大门古建筑群:系邓氏家 族住房,建于清朝中期。属直线 排列的德恭堂、推举堂、敬诚堂 等五座格局相同的四进式庭院, 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主体 用砖木构建,主要的墙裙用三合 土夯筑,防盗、防火、防潮。既 有客家四进式围屋风格,也有岭南派建筑风格,主要特点是围屋式房屋做法程式化。该建筑群随着成熟的尺度和空间安排,纵深发展为若干进,每进有天井、庭院,但很 浅,厢房也浅或无。几个围屋式四合院串联构建,形成长方平面。先纵深 增加院落,再次横向对称发展。中轴为堂屋,属三堂居,左右横屋和上堂 外墙相连成围,正面三门,中间的堂屋为大门(正门),左右两侧横屋为 小门(侧门),门前有禾坪、前护墙、半月形池塘。该建筑群规模庞大, 结构独具匠心,再辅以淡雅精美的木雕,精雕细琢的石刻,反映了古代萍 塘村人卓越的建筑技术。


“榨油座”:建于民国初期,占地面积约420平方米,为砖瓦结构 的二屋小洋楼。“榨油屋”的屋主人称“秤驼四”,早年开油坊,通过小 本经营和辛勤劳动,加上本人善于钻营,做秤花文章,日积月累之下,积 攒起了一笔财富发起了家。发家后的“秤砲四”派送子女外出读书或贩油 游历。长了见识的子女游历归来后,在协助“秤花四”建此小洋楼时,模 仿了广州一带的“骑楼”进行修建: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 走廊上方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同时模仿在外见到 的南洋建筑样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洞口,既 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损害,也因此形成了萍塘村独特的建筑艺 术形态,后人俗称为“榨油屋”。


那冠山祠:即邓家祠堂。在灵山县,客家祠堂建筑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位于客家围屋中心,另一种独立于围屋之外。但无论是围屋中的祠 堂,还是围屋外的祠堂,都具有较强的围合性,即通常喜欢在厅堂两侧设辅房贴合。建筑总体上以中轴布置主体建筑,常见祠堂形制为一路三进三开间或一路两进三开间。邓冠山祠建于清朝年间,建筑面积有310平方米, 为砖瓦结构,二进式四合院,前为门厅,后为正厅,两侧四开间,中为末井。门厅是祠堂空间序列的幵端,为门廊式大门;中堂是祭祀活动的主要 场所,空间宽敞高大;祖堂为供奉祖先的空间,神龛所在处较为阴暗封闭。 中轴天井两侧有侧廊,与厅堂一起围合成天井,既利于通风,又避免了太 阳的直照,同时还给人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通道,极具广府建筑特色。 宗祠内有抗日纪念馆、邓维公牌位。每逢清明、重阳,萍塘邓氏后人都会 在此祭祀先祖,缅怀宗亲。


那政治故居:建于清末民初,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为围屋式院落,内有一栋二层小洋楼。




YP@9NQ8WRD0%2IE7L[TSL}0.png

蝙蝠瓦当




)ZL7FXM%MC}(56LLRAQ`JKF.png

东大门古屋内景




—— 革命传统 ——


萍塘村是灵山县著名的革命 村庄。早在辛亥革命时期,该村 的邓政洽就是孙中山的战友,在 军中任师长一职。其故居中悬挂 的“正大光明”的牌匾就是孙中 山所赠,牌匾正反两面均雕刻有 “正大光明”四个大字,旁边还 刻有小篇文章。抗日战争时期, 萍塘村涌现出一批抗日爱国志士。 1937年初,邓政美在萍塘村组建 的一支有100多人的“仙山乡抗 日自卫队”,就曾开赴旧州打击 日寇。1939年11月,邓政美和 宁可风等在新坪、檀坪筹粮筹枪 组建“灵山青年游击队”继续抵 抗日寇。该村的邓业懋、邓传孔 (女)、邓业兢等一批热血青年, 在廉中读书时,在中共合浦地下 党组织的指导下,与其他逬步青 年一起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 亡运动。1940年6月,中共灵山 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萍塘村诞生。 从此,萍塘村人在中共灵山县党 组织的领导下,为打败日本侵略 者,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进行了艰 苦卓绝的斗争,为灵山的解放事 业做出巨大贡献。



JRS_A@3P4O`TLY$TEQX0MI3.png

竹制雨具




A10ZT40O8@R9P)5Q1GRDJ{5.png

"榨油屋"前门



9EUY0GYK$NQ`7I`S`W~H`LI.png

民居通道




—— 特色民俗 ——


萍塘村较有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是“大排节”,又称“跳岭头” “跳庙”。每年以一个社坛为单位举办活动,有一个村场单独举办的,有几个 村场同时举办的,还有的地方因有几个社坛,各社可在不同日子依次举办, 因此过节的时间也不统一,大致从农历八月初二开始,持续到十一月中旬。 这时也是亲友之间探访会聚的佳期,互相往来,热闹非凡。时值此节,家 家户户必备一种叫作“岭头”的点心,这种点心古代叫作“糯果”,是用 糯米粉混入少量粘米粉煮熟做皮,饭豆做馅,用冬叶、竹叶或芭蕉叶包裹 后二只一串蒸孰而成的,是节日时用来待客和回馈亲友的礼品。节日期间 许多客人是不请自来、不期而遇的,因此,主人家往往是餐具凳桌不敷应 用,席地设宴,宾主尽欢。正如跳岭头的唱词所唱的:“一只簸箕圆又圆, 六亲百客坐旁边;齐齐共饮丰收酒,丰收美酒入心甜。”入夜酒酔饭饱后, 大家便相邀到岭头地(傍村山岭设有社王的开阔场地)去看民间艺人表演 跳岭头。跳岭头是郊野祭祀中所跳的一种面具舞蹈,由歌和舞两部分组成。 歌一般只穿插在各舞段之间进行,歌时不舞,歌词内容大多唱神的身世和 故事。舞蹈时以打击乐做伴奏,具有浑朴、刚劲、自然之美。


T%E1EAIVAPYQS6E0NAXMAM1.png

古井


VFEV7S}H74FC3`VWY~VAQHM.png

邓冠山祠




—— 保护开发 ——


近年来,政府逐步加大了对 萍塘村传统的保护与开发力度。 2014年11月灵山县新坪镇人民 政府、灵山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 委托广西南宁美通规划设计有限 公司编制出了《灵山县新坪镇萍 塘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程。 2017年政府拨款200多万元,对 传统建筑或构件进行维修和保护, 完善水、电、路、消防、卫生等 基础设施,古村落焕发出了新的 生机。






转载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广西卷》(漓江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