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灵水古村落:家风良训传承久,勤政清廉获颂扬

2020-08-12
泉州晚报 0   |   1

 

clip_image002.jpg

吴从宪故居

clip_image004.jpg

朱熹曾在灵溪谷内的墙下读书

clip_image006.jpg

灵源禅寺景

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社区,是灵源街道最大的社区,晋江市著名侨乡之一。这里的灵源山,绿树如荫,空气清新,是城市一山一水慢行系统的一段。灵源山脚下,面积5.61平方公里的灵水古村落里,居住着灵水吴氏居民,有200多栋既有闽南风格亦有南洋风貌的古厝,散布在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中,记录着流逝光阴里的村落故事。

灵水,古称“灵水堡“。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4年)御史吴中复与兄弟吴中纯隐居于灵源山修道,山上溪涧之水绕村而流,村庄因此得名。因“灵”而名,让村落焕发文艺气息,村落里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传递着淳朴的民风,勤学、积善的家风,清廉勤政的作风。这些精神世代颂扬,随着吴氏子孙在海内外传承和发扬。

8日,邀您来一场在灵水古村落的徒步,走进厝边巷弄的历史中,登灵源山观美景,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光,品味这个紧邻现代城市边的古村落里的人文情怀。

宁静村落孕育人才,镌刻家训代代相传

《灵水吴氏公谱》记载,吴姓先祖随开闽王王审知从河南光州迁到南台兴化府塘下,再由兴化府迁到泉州晋江龟湖象畔加埭。那地方的七星山上有苏木之祥瑞,以往传说为“莲叶出水”的吉祥福地,吴氏祖先便住了下来。后传至灵水的始祖懒翁,他“慕灵源山水之胜,复自象泮徙居灵水”。在灵水古村落里,至今生活着吴氏的后代,吴氏后代的足迹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古村落虽位于城市主干道边,但一步入古村落,置身城市高楼之外、出砖入石的闽南大厝里,仿佛时空穿越,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清新与宁静。

古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办公地点,位于吴良师大厝。今年70多岁的灵水当地人吴式加老人介绍,这是一座二落三开间的大厝,大门两边的青草石上,吴良师(1880年—1942年)亲笔写下“声传阁囊肃门楣,笔写俚歌不算诗,只恐儿孙忘识记,谨将句子刻于碑”的石碑,谆谆告诫子孙应认真读书,遵祖训,不辜负祖先的期望。“他不但兴建家业,创建灵水老街,对家族公益事业如办学、铺路、建灵源寺都慷慨解囊,对困苦之人乐于帮助。”吴式加说,吴良师的后代分布在漳州、山西、台湾等地以及海外,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建树。

灵水古村落共有200多座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140座,连片分布在灵水前乡、后乡。在吴式加的带领下,我们往古村落深处走去,闽南“皇宫起”的古式大厝、中西合璧的华侨番仔楼和具有海洋风情的石构民居,代表着晋江从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这里有装饰华丽的祖厝宗祠,还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宫观寺庙,有昔日名人的故居,更有保持中原传统和闽南特色的古民居,底蕴深厚。

历来,灵水古村就有将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承流传的美德。在很多古厝入户大门两边的青草石上,用文字刻写着鼓励子孙多读书、为人忠厚、与人善交、勤俭节约的家训,让子孙在入家门的一刻,耳濡目染,铭记家训,谨记家史。

据了解,至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灵水吴氏已成为出名的望族,从明洪武至今的600多年间,吴氏后裔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监察御史一人,大理寺卿一人,太子太傅工部尚书一人,知府五人,同知一人,知县九人,总兵、司马、将军、别驾等数人。

好家风培育好品格,三朝御史三代清廉

在村落的吴氏家庙内,有一块“三朝御史”的匾额,是灵水乡贤明朝监察御史吴从宪的官匾,他任过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监察御史。今年70多岁、古村落办主要成员黄鹏飞老人介绍,《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灵水吴氏宗谱》和很多有关史料中,都有记载吴从宪及其伯父吴希澄、次子吴可远三代人为官清廉、勤政的政绩。这些事,当地的灵水人都知晓,无不赞叹。

自古廉者勤为民。吴希澄(1491年—1573年),曾任广东长乐知县。任职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把百姓的事放心上,广泛发展农业,让人民有存粮,即使遇到旱灾或水灾,百姓也不用为生活而担忧。他上任时,妻子带纺纱机随从,后来因为不耻与贪渎之徒为伍愤而辞官。离任时,只带着十二两银子带回家乡。返乡后,他投身农耕,闲暇教儿侄读书。

长辈为晚辈树立了榜样,好家风得到流传。吴从宪(1522年—1581年),少年时跟着伯父希澄,把他当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伯父清廉为官、勤俭为人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吴从宪。万历版《泉州府志》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吴从宪性情宽厚,当他还是学生,在泉州开元寺读书时,有一次看见一位女香客失落一对金钗,他立即叫住这位香客,拾还金钗。后来为官,他体察百姓疾苦,为百姓兴修水利;隆庆六年(1572年)巡按山东,青莱等州三年没有雨,他带领吏民登泰山为民祈雨;万历二年(1574年),在京监文武试,有中官弄权不法,他不宽容,上书请求罢免;万历三年(1575年),再次巡按浙江,五月十三日突发台风引发灾害,数万亩被毁,数以万计的人死亡,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动用官库银若干万,亲自监督填塞加固,堤岸至今海岸无冲崩之苦”。百姓得救了。但因为吴从宪的“先斩后奏”惹恼当朝皇帝而被贬,被贬后隐居灵水生活。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和成长。吴从宪次子吴可远(1545年—1594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奉差出使高丽(朝鲜)。高丽国国王很高兴,想要送礼给可远。可远拒绝未果,后来出于礼节,可远收下礼物,在回国时,他托送行官转达答谢信给国王,信中写明所赠财物原封不动,交使馆人员转交国王。这件事在当时的高丽国被一致赞扬,都说上国的大官品德高尚。

这就是流传在古村落里的“三朝御史三代清廉”的故事。近年来,灵源街道将家风家训融入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之中,结合“三朝御史”的家风传承,在灵水古村落建设“御史第”家风家训展馆,结合本地较有文化背景的家规家道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具有本土特色的家风家训,有力地推动全社会形成廉洁自律、修身齐家、崇德重礼的良好风尚。

长兄如父树好表率,孝敬长辈兄弟友爱

村落里的吴氏宗祠,现在是老年人活动中心,村里有活动,或者老年人的日常活动,都在这里。这座宗祠有一个关于孝道与亲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吴东篱(1465年—1528年)。东篱2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这个年纪,正是怀揣梦想的年纪。但是对于东篱来说,父亲早逝,家徒四壁,一家人连吃饭都成问题,何谈梦想?

为了这个家,东篱的母亲付出了很多,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上一口饭,好好读书,她经常饿着肚子干活,省下粮食,给自己的孩子。前有孟母三迁,后有吴母推食。不久,东篱发现了母亲的这个秘密。那个晚上,他跪在母亲面前,求母亲拿起饭碗吃饭,如果母亲有一顿饭不吃,他就跪着不起来,自己也陪着。20岁,为了生计,身为长子的东篱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四处奔走。1508年,40岁的东篱,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变故,弟弟吴履素去世。长兄如父,面对亲人的离世,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本来应该由他和弟弟共有的古宅大厝,全部赠予弟弟的儿子吴希江,自己在边上重新修了一座古厝,也就是现在的吴氏宗祠,并写下保证书,让其世代子孙,不得争夺这间家传大厝,这座大厝,就是现在的履素宗祠。

6年后,吴东篱的长子考上了举人,圆了吴东篱儿时的读书梦。这也是灵水历史上,第一位中举的读书人。

500多年后,这两间古厝早已经被时光侵蚀,但吴东篱的孝心与对兄弟的深重情义,被记录下来。灵水人将这里用作老年人活动中心,在恢复古厝的同时,也让这份百善孝为先的精神,得以弘扬。

旅游攻略,登山游览美景

灵水,村依青山,山有古寺,寺有灵佛。区域内的灵源山是泉南名山、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有目前我国仅存的摩尼教遗址草庵。灵水古村落,距离泉州20多公里,距离晋江动车站13.5公里,从晋江市区搭乘132835路公交车可达,适合徒步、拍照、写生。

徜徉于村落里的民居,你可以见到不同风格、特色的民居;在古厝的树荫下,门前的草坪上,来一场书香伴草香的露天阅读;在红砖与绿树之间,尽情留影。穿过世纪大道,由九间大厝组成的灵溪谷传达了不同的民居体验,在一面铺满绿藤的墙上,可以仿效当年朱熹在此读书的情境,然后登上灵源山,览村落全貌。

刚入灵源山,可见刻于石碑上广为传诵的那首《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绝唱,因为留在粉墙上的字迹是行草,“升”与“外”形体酷似,曾被误认为“林升”。现结合《宋开基马平(坪)林氏谱牒》进行考证,确定作者为林外。林外(1106年—1170年),晋江马坪村人,知天命之年才受命为兴化县令。年轻时他曾游学苏、机一带,因屡试不第,又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聩腐败,愤世嫉俗,到处题诗作词,以宣泄胸中郁积。他在西湖酒肆饮酒斗余,复题诗壁此诗,道出了郁结在人民心头的悲愤,讽刺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林外去世后,与其二世祖林知同葬灵源山。

灵源山是泉南名山,海拔305米,山上有在泉南享誉盛名的寺庙灵源寺,还有众多古人留题的摩崖石刻。经历代僧众保护修葺,千年古刹灵源寺现已成为泉南最享盛名的禅林之一。除此之外,从不枯竭也不溢满的灵泉井,狭窄小径里可观云霞的步云关,登顶可见石湖塔和姑嫂塔,门岛收览眼下的望江石,明朝试剑石,旧寺遗址紫云寺,俨然一头咆哮雄狮的狮仔石,由七个山岭组成的七星墩,形似善老翁和慈祥老阿婆的公婆石都值得一看。还有飞瀑、百花园、百草园、攀岩区、CS战场等,可供体验。

在灵源山旁边的华表山南麓有我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草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传入中国。到明初,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草庵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草庵后,认为它是这次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

弘一法师曾住草庵意空楼3个多月,并题写楹联:“草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这里说的名贤读书是一段佳话,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泉州十八位士子住草庵“龙泉书院”勤奋读书,后来十八人均举。这十八人,有“明代三大散文家”之一的王慎中,有累官刑部员外郎、浙江按察司佥事的庄用宾及其弟庄用晦等。如今,龙泉书院还定期举办“国学讲堂”“传统乐器演奏会”等,游玩间隙停下来听一场讲座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美景也不能少了美食,说起灵水,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有灵源万应茶。元末明初,陈友谅举事兵败,其骁将张定边亦遁于此山,削发为僧,号沐讲。他懂得医术,经常下山为村民看病。有一年,天气越来越炎热,生病的村民不断地增多。沐讲和尚便用草药制作药丸,取名叫“菩提丸”。药丸泡在水里,就变成咖啡色的、甜的药茶。村民们喝了药茶后,病很快就好了。后来,沐讲和尚把菩提丸的制作方法教给了村民,让更多的人学会制作菩提丸。菩提丸传到今天,就是灵源有名的灵源茶。

灵水菜脯也是当地特色,只有当地的“半头青”制作的菜脯,才算是真正的灵水菜脯。据说有一年,厦漳一带发生严重流感,药治见效有限。有户人家经济困难,加上为了治病花了不少钱,只好听天由命。一日过一日,不知不觉,感冒逐渐好了,邻居问他吃什么药,他说,三餐吃饭只有菜脯丝汤。消息一传开,灵水菜脯流传闽南。

一日游指南

行:可直接导航搜索灵水古村落。

伴手礼:灵水菜脯、灵源万应茶等。

旅游路线:灵水老街→灵水古村落→灵源公园→灵源山→灵源寺→三创园→龙泉书院→草庵→品尝特色菜。

灵水古村落游览路线:灵溪谷→吴氏家庙→良师大厝(话桑别墅、大理寺卿故居)→桑畦小筑→御史第→1966番仔楼(九十九间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