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董城:水下之城北大门

董城村

2020-08-14
人民日报 0   |   1

图片1.png

“巢州陷,庐州涨,董城在北门。”

在安徽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董城村,村里的老人能跟你聊上一箩筐童谣和传说。老人们说得最多的,要属董城的来历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合肥所在的庐州并不存在,巢湖是一座气派的城市――巢州,而董城村是巢州的北大门。一天,风云变幻,巢州陷入地下成为一片汪洋,而庐州则如跷跷板的另一头现出了地面。巢州不见了,北门董城却幸运地留了下来。

传说不可考证,打了几十年鱼的徐文贵老人,对巢湖的记忆却很清晰。“年轻那时候,天蓝水清,一网下去,银鱼、鳊鱼、白米虾活蹦乱跳。有时候打鱼跑得离岸远了,我就在湖中间的小船上架起铁锅,湖水煮上湖鲜,别提多美了。”徐文贵站在湖边上,比划着打鱼、煮鱼的动作,那些日子已经流淌在老人的血液里。

顺着老人的视线看去,离岸不远的湖边上,一位老翁划着船、一位老妇人在船头敲着架起的钹,船行钹响,两人赶着鱼儿往粘网里钻。

“冬天鱼儿懒,用这办法赶着鱼虾跑,再用粘网把它们提上来。”徐文贵怔怔看着,仿佛自言自语,“这法子咱也用了几十年了,现在设备多了,但还就是这老方法用着顺手。”虽然他现在有房有地,但作为老渔民的他,对水的情总难割舍。

原来打鱼是因为靠水吃水,打鱼既可果腹,又可换钱,比种地稳当。如今鱼儿少了,赚钱的手段又多了,昔日的渔村已经难寻渔民了。徐文贵说,“最早村里有一两百户的渔民,现在只剩下十几户了。而且都是老人在打鱼,年轻人已经很少了。”

“打鱼烈日酷暑、寒风雨露,再辛苦不过。尤其有段时间巢湖污染严重,湖岸一两公里都没鱼,我差点也就告别待了一辈子的渔船。后来巢湖加大治理,水又逐渐好了起来。”老人说,年纪大了,跟巢湖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就跟这个老朋友待到打不动吧。

对不再打鱼的下一代,徐文贵说,儿女自有儿女福,他们现在有了更好的路。老人说的福,还是离不开他们亲近了几辈子的巢湖。

巢湖生态好,董城人就吃穿不愁。

近年来,董城村在巢湖岸边实施湖滩清淤,利用淤泥种植莲藕。同时,村里在地势低洼处发展水产养殖,实现了湖滩治理、湿地保护、农民增收,一举多得。

“快过年了,春节莲藕好卖,这两天大伙儿忙着挖藕呢!”董城村党总支书记方帆说,过去要踩在烂泥地里用工具挖,现在好办了。顺着方帆手指的方向望去,湖边低洼地里,几位中年汉子举着高压水枪,围观的孩子边蹦边笑,一会儿莲藕就变戏法一样浮了上来,大伙儿上去捡上完整的藕一堆堆叠起来。

董城人明白,水好鱼才好,水好能吃饱。

借着发达的水系,村里大面积造林。现在,董城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8.6%。村里成片的生态林,吸引了外人的目光。有人慕名而来,在这里建起了生态农庄。

成群的鸡、鸭、鹅、大雁悠闲地晒着太阳,三三两两的山羊悠闲地吃着林中小草,不时有野兔从洞中蹿出。春天,嫩绿的新叶布满杨树枝头,林间鹅黄的野花散发出淡淡香味;夏天,散落在荷叶上的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三三两两地跳动着,一只白鹭突然从林间飞起,扑腾着翅膀消失在林中。

这样的美,似乎又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是巢湖边上一个古老的渔村。

未来的愿望是什么?徐文贵老人仔细想了想,当然是日子越来越好呗!至于是怎么个好法,老人说不上来,“就是比现在还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