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王府上庄村 慎独修身忆先贤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2020-08-16
古建中国 0   |   1

 

 

image.png

天官王府·上庄村

 

  翻开《人文晋城》的“阳城篇”,首篇介绍的就是“天官故里——山西上庄村”。有民谚说,“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三庄”所指的是现在润城镇的上庄、中庄、下庄。在当地人看来,明清以来,上庄村最引以为荣的就是号称“天官”的明朝重臣王国光。

据《明史》记载,“国光多才智。掌邦计时,多所建白”,办事极为干练。王国光于嘉靖二十三年考取进士,入官场后,虽仕途坎坷,但一生为国效劳,对皇帝忠心耿耿,对百姓充关怀致至。至今,在上庄村以及周边村落,当地百姓都能讲出几段与他有关的故事。王国光刚步入官场之时,明王朝正处于没落阶段。他出任吴江知县行前,世宗诏其谈话:吴江“人繁物阜,人繁难理,物阜易动,惟勤惟廉,庶其克之”。到任后,王国光在衙门前竖起块石碑,上书“山西王国光,初任到吴江,若受一文钱,客死不还乡”。

 

image.png

古村建筑

 

  上庄村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从明朝中叶至清初的百余年时间,共走出了五位进士、六位举人,贡、监生员有数百人之多,当时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充分体现了该村文化教育的昌盛。

根据清同治《阳城县志》、村中碑文、《王氏正派谱序》以及村中历史建筑推断,该村格局形成于明初时期,至今已有600年历史。上庄村内地势最低处是“水街”,一条源于樊山的小溪经街流过入庄河。街道由条石铺筑而成,晴天是街道,雨天就成了河道。河两岸是紫砂岩砌成的堤坝,明清两代留存的青砖瓦舍沿溪而建,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味道,还有数座看家楼堡拔地而起,为山村增添了几多威风。

 

image.png

古村城楼

 

  上庄古村在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保留了完整而传统的地域乡土文化特征和众多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优秀文化遗产,它的设计完全继承了封建的“礼制”和习俗,并于建造伊始,就大量引进了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布局以庄河为中轴线,在河的南岸有天官府、进士第、炉峰院;在河的北岸有沿街院、司农第、司徒第、亚元府、王氏祠堂、大参第、望月楼、参政府、武举第、樊家庄园等。

入口处的永宁闸是上庄村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整体为砖木结构,砖拱跨度达7.35米,闸上建有永宁阁。该建筑集水利、风景、宗教、文化于一身,达到了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村中“水街”中部有一滚水泉至今日夜流淌,冬暖夏凉。老百姓在石砌的“井”里挑水,在泉水溢出的下游洗衣服。

 

image.png

上庄村民居院落


  炉峰庵俗称“南庵”,因位于村南香炉峰半山腰而得名,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南庵依山而建,分东、西两部分,西部关帝殿、拜亭、戏台等为清代建筑,东部村民称为“下院”。大部分建筑均为明代建筑,有高媒殿、文昌阁、夫子殿、三教堂、十八罗汉殿及钟鼓楼等。庵外,植于明代的白皮松东、南、西三面环绕,枝叶繁茂。漫步于用石头铺就的古河街,在石头砌筑的坚固护坝两侧,整个古建筑群布列有序,规模宏伟。炉峰庵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有“中国民居第一村”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