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禧古城古建多,抗倭文化名声扬

2020-08-19
古建中国 0   |   1

  

莆禧,古称“浮曦”,亦名“鲤江”,早在宋代就是著名的渔港商埠。明朝廷为防倭患,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这里设置平海卫莆禧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拆莆田镇海堤石料,在此建造莆禧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配合莆阳的雅称,原地名由兴化方言谐音“浮曦”改为”莆禧”,故称“莆禧城”。

 

image.png

莆禧古城

 

莆禧古城位于莆田市忠门半岛南部,距离莆田市区约40公里。清顺治末年(1661年),“截界移民”,莆禧城内民众被迫迁居涵江凤岭一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复界回迁,古城雉堞幸存,天妃宫和神像保存完好。抗战期间,莆禧遭受日机轰炸上百次。1939年,国民党政府第三战区为便于疏散城民,拆除了莆禧城西、南两个城门及周围的城墙。

 

image.png

莆禧古城墙

 

莆禧城现存有1335米长的明代古城墙、2座精致的古城门、2条完整的十字街、20多幢明清风格的古民居,以及天妃宫、城隍庙、八卦井、坡路顶、凸龟、长沟、万寿井等一大批古城附属文物,其中,古城墙是我国东南沿海幸存至今为数不多的古代海防工事,其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价值,被载入了《二十四史》、《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八闽通史》、《兴化府志》等历史古籍。1956年,莆禧城被列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福建省文管办拨专款对莆禧城进行小规模的抢救性修缮;1996年,莆禧城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0月,市政府将莆禧城申报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

古城建筑

 

  莆禧城承载着莆田人民抗倭拒侮,保家卫国的光辉历史。莆田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城文化,于宋代建成的兴化府城、仙游县城和明代建成的平海卫城在1939年均遭拆毁,古城墙不复存在,全市仅幸存莆禧一座古城。据专家考证,莆禧古城的墙石系“唐石明墙”,城内保存有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古迹遗产,其城墙的用料、城门的构造、十字街的布局、城隍庙的历史、爬刀梯、天妃宫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价值,超过了同时期建起的崇武古城、大京古城堡。

莆禧古城内有戚继光公园,保存有点将台、教场、题匾,并展示着戚继光在莆禧古城的传奇故事。此外,城内还保存有莆禧书院、文昌祠、文珍堂、怡燕园、明世袭总兵府、梁氏福建书香之家等一大批古代文化场所,这些地方孕育出了近代“一家三博士”,当代“五博士”和数以百计的硕士、学士等,成为莆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良好家风家教的缩影。

 

image.png

古城八卦井

 

在明代,莆田人民抗击倭寇,留下了可歌可泣英雄历史,并由此形成了独具莆仙特色的民俗风情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禧古城的城内外都是抗倭遗址,遍地都是抗倭文物,满街都是抗倭故事。


image.png

莆禧十九日

 

  “莆禧十九日”,是莆田最具民俗特色的妈祖元宵盛会之一,有妈祖绕境巡安、城隍神巡城、爬刀梯、象火昏、摆棕轿、过蚌龟、渡大安桥、进坡路顶、走蜈蚣道等活动,千人表演,万人观看,是宝贵的妈祖民间习俗遗产。作为闽东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莆禧古城有着大量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爬刀梯、跑倭贼为代表的“非遗”项目100多项;以柳金裕、郑国荣、陈东红为代表的古民俗文化团体38个;以兴盛药局、文珍堂为代表的百年老字号20多个;以梁氏明世袭总兵府官邸为代表的古民居40多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