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丨仁化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练塘镇仁化村

2020-04-16
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 0   |   1



—— 村落传略 ——


仁化村坐落在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仁冲村东面,四周群山怀抱,植 被茂盛。全村现有605户,2600余人,居民系汉族客家人,以江氏为主, 还有谢、胡、廖、古等姓氏。

原籍河南淮阳的江氏一族为躲避战乱,从宋代开始便举家向南方迁 徙,在广东长乐居住下来时,家境已相当贫寒。清道光年间,江家后代 江浚决心改变命运,于是,他跋山涉水,远离家乡,辗转来到广西谋生, 落脚于当时的贺县(今贺州)郊区黄田村为人打工。积攒起一点钱,江 浚先是做起了 “糖瓜担”生意,整日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叫卖,待手头有 了一些积蓄后,便将妻子和四个儿子接了过来。从此,江家在仁冲村、 白花村一带种田种蔗、做小生意,家境逐步殷实起来。

仁化村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 蔬菜、香芋、孽养、沙田柚、三华李等。


3(E@8NPZ3741X`J2{YGB{@E.png

客家围屋北门





—— 村落布局 ——



仁化村地形封闭,村落大体上由小巷、戏台、晒坪、 凉亭、溪流、民居等要素组成。在建筑结构、空间布 局上体现了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特点。仁化村的客家围屋有着“广西第一围“与“江南紫禁城“之美誉, 是一座建筑风貌完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山地村落。


ZGP[(W2EUSS$EO_JTE{C0{D.pngUN${_Z9`[($`}HQIF42$K)D.png

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祢的八步区莲塘镇仁化自然村客家围屋




—— 建筑特色 ——


客家围屋始建于清乾隆末年,距今已有200多年 的历史。因为江家兄弟所建,又称“大江屋”,是目 前贺州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客家 民居传统建筑之一,也是广西客家民居围屋的典型代 表。围屋后靠狗儿山,面朝百花地,大屋前凭天狮岭, 左倚将军岭,右傍牛牯岭,面朝天台山,形成虎临狮 迎之势。

大江屋是客家文化的标志,占地面积约5761平 方米,南北长72.95米,东西宽50.3米,建筑面积 3669.39平方米。围屋分南北两座,呈掩角之势,南 座三横六纵,厅堂8个,天井18个,厢房94间; 北座四横六纵,厅堂9个,天井18个,厢房132间。 整座围屋建筑呈方形对称结构,四周有3米高的围墙 防御。大江屋内有4个大厅,即下厅、中厅、上厅、 祠堂,慢慢递进,一个比一个大,如一个“昌”字, 寓意繁荣昌盛。屋内布局多以正厅纵轴为基点对外延 伸,设上厅、下厅。正屋4进3个大天井,横屋大小天井15个,共18个天井。其中大天井面积约40平 方米,小天井面积约9平方米。天井多,房间多,主 次分明,即是圆中有方,方中有圆,造型别致,素有

“九厅十八井”之称。江家人重防御,为防止外人和 土匪入侵,在大江屋各个门前、走廊转角处均设有枪 眼,共72个。每个墙角都安放有高约1.2米的角石, 这角石是用来保护墙角,防磨防撞的。房屋历200多 年不倒,角石起了很大的作用。各个外通门坚硬如墙, 且门闩特制,陌生人没经指教无法打开,偷盗之徒进 得来出不去,须臾被擒。

围屋建在一片湖塘烂泥之上,建造时用1000多 根松木纵横交错做底,然后把沙子、黄泥土、石灰混 合土夯实作为基脚。地面齐人高的墙体也是用这种三 合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一个相连的墙体,其中上部分 为普通泥砖,墙顶和屋檐才用青砖进行密实镶边。 200多年过去了,这些墙体未见下沉,也很少出现裂 纹现象。

大江屋的排水设计是按“之”字形安排线路的, 旦每一个转弯点都有一个沉沙井。正因为沉沙井,该 屋的排水系统200多年来一直畅通无阻。屋后边有一 口八角井,常年不涸,冬暖夏凉,井水久置而不臭。 井旁有一石盆,由一块重约2吨近1平方米的大石凿 成,下有一小孔放水。据族谱记载,村上每有男婴出 生,都要放在此盆里洗一次澡。洗澡时放上一个大秤 葩,意为“放胆“,祝福婴儿长大后定会“艺高胆大, 智慧过人”。

大江屋门楼、屋檐、屏风、祠堂、家具等雕刻有 十二生肖及麒麟、鹤、蝙蝠等动物和春夏秋冬花卉, 这些建筑细部雕刻的由龙凤组成的“福” “禄”二字 等图案,无不保留着古代建筑的艺术风貌。民居中的 古家具如花槍床、太师椅、茶几、花轿、洗漱架、圆 桌、多宝格、梳妆台、香案、香炉、花瓶等,比较全 面地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


05%GCVBNP9O9[E)E{O8ML39.png

围屋院落


MHQ}%ERS(}LE5NJR%7R3XXH.png        0B2OB[9F5G257APD)8X]M@D.png

                      窗户雕花                                  客家围屋内男孩出生用于洗澡的石盆



—— 人物风华 ——


江海清是江家定居于贺县后第三代人。他从小就 能吃苦,且善经营。起初,江海清在仁冲村一带广种 甘蔗,并办起榨糖厂,生意越做越大,在宗族中的威 望很高,江家大事通常都由他拿主意。江海清为了鼓 励族人读书、外出发展,和族人商议后立下规矩:族 中子弟凡读书者,膳食一律由族人共同负担,以励志 进取。同时,鼓励成年的兄弟们外出求发展、谋功名。 外出者家中妇孺老人的生计,也由族人共同承担。规 矩立下后,江海清果断去往贵州另谋生路。在贵州, 又恰巧碰上当时“授贵州巡抚、署云贵总督”的岑毓 英招账房先生,顺利地踏进了岑氏门槛。在岑府,江 海清很快就凭借自己精于会计、擅长理财的本事,得 到岑毓英赏识。清光绪九年(1883年),岑毓英实 授云贵总督时,举荐江海清任云南浪穹县知县。次 年,中法战事在越南爆发,岑毓英奉命率军抗法,并 节制参战的粤、楚各军。眼看战事日紧,军费日渐拮 据,朝廷的款子却迟迟不拨。火烧眉毛之际,岑毓英 果断任命江海清为云南黑盐井、石膏井、白盐井提举 司正五品提举。江海清赴任后,利用盐井大赚其钱, 替岑毓英解了军费之急。清光绪^一年(1885年), 江海清因在镇南关大捷中战功显赫,晋升为三品朝 官,出任云南省盐检道台,受赏巨额白银及“万宝来 朝”牌匾,成为云南、广西贺县一带远近闻名的“江 百万”。从此,江家在贺县一带声名显赫,人丁繁盛。 原来的老屋住不下后,江海清出钱请来众多工匠,历 时8年,在仁冲村老屋东南面另建新的围屋。



—— 人文传统 ——


江氏族人继承着崇文重教的家风。书屋中的江氏 子弟课诵,寒暑不辍,因此人才辈出,在清代江氏族 人中考取贡生、翰林、监生、附生、庠生等有8人, 外出做官者达10多人,其中七品以上就有5人。新中 国成立后,江氏族人有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者百余人。 收藏于大江屋内光绪帝赏赐的“龙凤桩”、三品官员 江海清的乌纱帽等,反映了江家当年的荣耀与风光。



—— 特色民俗 ——


“我把围屋唱一唱,四季如春好风光。农村如今 好面貌,水泥铺到围屋旁。”仁化村是一个传统的爱 唱客家山歌的客家山歌村。村子建有一个村级客家山 歌表演文艺队,逢年过节为农民群众表演客家歌舞, 演唱客家山歌节目,并在仁冲小学建立了以唱《月光 光》为主题歌的客家少年歌手班。每逢春节、元宵节、 端午节、七夕、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客家山歌比 赛等活动,客家山歌唱出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唱出 了文明风尚的倡导与弘扬。



—— 保护开发 ——


近年来,仁化村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重视。当地 政府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做好传 统村落的设施建设。新建垃圾压缩站、硬化进村道路, 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幵展古建筑的修缮等,使传 统村落成为新的乡村旅游热点。





转载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广西卷》(漓江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