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喜洲村 多元文化融合的纽带

2020-08-19
古建中国 0   |   1

 

 

喜洲,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古村落,作为中国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内地汉文化与西南各民族文化连接的纽带,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一个典范。老舍先生在《滇行短记》里盛赞喜洲是个体面的市镇,称之仿佛是英国的剑桥,“是个奇迹”,是世外桃源。

 

image.png

喜洲风光

 

大理市喜洲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才辈出,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商业发达。喜洲人自古具有优秀的经商才能,喜洲村也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并在清末民初形成了著名的“喜洲商帮”,后来又成为滇西商帮之首,富甲全滇三百多家,商号遍及全国及东南亚各地。

 

image.png

喜洲村入口

 

喜洲村里清末和民国的建筑数量最多,风格多样,在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中独树一帜,被誉为“白族民居建筑群的代表”和“西南建筑文化的博物馆”。除唐代和南诏的建筑遗存外,现保有百年以上明、清和民国古院落150多座院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标准院落共计110个院落。2001年6月,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

喜洲院落·天井

 

  喜洲,作为祖国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一个核心,不仅孕育出“文献名帮”和“三教同流”的文化景观,积淀成西南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内,喜洲也积极地变革图新,与时俱进,形成了东南亚商圈的一个策源地,涌现出一批挽救民族危亡的志士仁人。

作为西南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喜洲与中原等内地文化的联系密切。儒家学说经由喜洲历代知识分子的吸纳,已经成为该村最具影响力的传统信仰,是保持家族和睦,促进家庭成员的和谐的深层动力。自唐代以来,佛教也开始传入喜洲,当时修建的大慈寺至今香火不断,寺内既有祭孔的庙宇,也有道教的神佛祭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格局体现了喜洲文化传统的开放性和兼容并包的内在特质。

 

image.png

喜洲·三坊一照壁

 

  至今,喜洲各族人民仍然在日常的交往活动和传统习俗方面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传统信仰与白族的本主信仰、自然崇拜仪式、价值理念等方面互相融合。喜洲的节庆仪式和民间传统习俗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这道文化包容的独特风景线。

每年农历4月23到4月25日,春耕结束后,喜洲及邻近的乡亲们便在山脚海边举行“绕三灵”的庆祝活动,喜洲街则为必经之道。人们拜神礼佛,祈求丰收和吉祥。而诸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春节等节日也是喜洲的传统节日,喜洲人不仅为白族独有的本主、神佛举行仪式,也为诸如孔子、关圣等举办纪念仪式。这些节日既有各族人民共通的文化寓意,也有喜洲人独特的心愿寄托。

 

image.png

大理民俗·绕三灵

 

  喜洲,是喜洲人民的喜洲,是白、回、汉等各族人民世代居住的精神家园;喜洲,是大理人民的喜洲,是苍山洱海间一颗耀眼的白族明珠;喜洲,也是西南各族人民的喜洲,是祖国悠久文化融合积淀形成的文献名邦。喜洲,作为高原湖泊——洱海心腹地带的文化古村,在喜洲各族儿女的精心呵护下,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偏爱和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