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丨下古陈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下古陈村

2020-04-16
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 0   |   1



—— 村落传略 ——


下古陈村位于莲花山南部,在六巷乡东部海拔1969米的五指山脚下,距金秀县城约87.7公里。2016年有39户,156人,为盘姓村落,其中坳瑶人口占90%以上。相传,其先祖原系贵州龙魁人,明末清初迁至广西百色、南宁及桂平、平南沿江的思旺、大湾一带,后因与汉人争地发生械斗,失败后分路逃走,部分坳瑶从东南面逬入大瑶山区后,至此集居,繁衍至今。村落北靠五指山,南依古陈河,东面与上古陈相邻,西面与泗水相接,挺拔的古长寿树遍布村落,显示历史的遗韵。有王同惠纪念石、王同惠流芳亭等。




—— 建筑特色 ——


下古陈村有保存完好的坳瑶古民居,有古老的寨 门、石巷、石墙,神秘的阴阳门、菜园护栏等,大多 用石头垒砌。民居建筑形似汉族民居,多釆用“一” 字形、“L”形、"U”形房屋格局,下房上阁,石垒 墙基,黄泥夯墙,木架瓦顶,也有少部分是砖墙木架 瓦结构。民居一般设两层,上层为楼,下层分厅堂、 卧室和厨房,在民居外设禾仓和奮栏。村中至今仍保 留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各式各样的传统生产 工具、生活用品及民俗器物。



—— 特色民俗 ——


下古陈村有“黄泥鼓之乡”的美誉,黄泥鼓制作 和黄泥鼓舞的技艺娴熟精湛。2012年,该村民间老 艺人盘振松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黄泥鼓舞代表性 传承人。除此之外,该村还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跳盘王,县级“非遗”项目坳瑶蝴蝶织绣、坳瑶绝技 舔火、坳瑶民歌等。

下古陈村的黄泥鼓舞古朴而优美。长鼓瑶语叫“汪 嘟”,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瑶族长鼓的鼓身 为木质,两端挖空,蒙以牛皮或者羊皮。坳瑶人在鼓 两端的鼓面上糊上一团黄泥,调节鼓音,以掌击鼓时 鼓声便会响得更重,传得更远,于是“黄泥鼓”便成 为下古陈村长鼓特有的名称。长鼓分大小两种,大鼓 长1米以上,鼓面直径0.2米,中间鼓腰细7-8厘米; 小鼓长约0.8米,鼓面直径约0.1米。

该村的黄泥鼓舞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和传达一种 远古劳作信息的舞蹈,这种舞蹈以男性为主角。他们 或口中念念有词,迈着沉缓的步伐在黄泥鼓声中脚躅 沉思;或振臂狂击,鼓声激越,狂野地跳跃;也有模 仿钓鱼、抓山蛙的滑稽动作。但无论如何,那鼓声,那和着古老吟唱的舞蹈,都透着一种古拙的真善美, 黄泥鼓舞也成了下古陈村独特的民俗文化。舞蹈者将 黄泥鼓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发出 “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咚”的 响声。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咚比咚比 咚咚比”的声音。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达到艺术效果。在表演形式 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多人舞有 4人、6人、8人的,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

下古陈村瑶寨传承着坳瑶人引以为荣的古老绝 技:舔火。掌握舔火秘诀的人为族人心中最神奇的人, 被尊称为师公。只有举行坳瑶特有的节庆活动和有病 人需要镇邪时,坳瑶人才会显示这一 “法术”。舔火 仪式简单而神秘,场面又是那么不可思议:熊熊的火 苗在一堆干柴上跳跃着,老师公手里拿着一把锈蚀的 老剑,念着古老的咒语,突然从火堆里扯出一根已烧 得通红的炭头。他伸出舌头,哝、哝……三下五下, 把火红的炭头舔灭,自己却毫发无损。

下古陈村的坳瑶服饰独具一格:男子留长发、梳 髻,髻上插有银质圆形小头针,髻结于脑正中。头缠 白布头巾,头巾两端绣有几何图案花纹。衣服多为黑 色或深蓝色,大领对襟,缠白色腰带,裤子为唐装。 坳瑶妇女喜欢戴竹壳帽,竹壳帽是用崭新雪白的嫩竹 壳折制而成,帽上插小圆如星的头针数枚,颈上带有 银环数个。衣无领,边缘刺绣着各种几何图案或花、 虫、鸟、兽花纹,极为美丽。


3HRR$5K7~9_OBPN3M`$US1U.png

“―”字形民居


CO[DD6XT{8RA(`B`FQVJMBA.png

坳瑶汉子跳黄泥鼓舞




—— 人物风华 ——


下古陈村至今仍传颂着费孝通先生与他的新婚 妻子王同惠女士感人的故事。1935年,当时的广西 政府国民普及基础教育研究院设立了研究特种民族 (苗、瑶、侗、壮等)的课题,向清华研究院求助, 希望派人来桂支持。1935年8月,费孝通、王同惠 新婚后第四天便惜别恩师,踏上了前往广西的征途。 从北京到广西,辗转两个月。他们一到南宁,便顾 不上路途的劳累,第二天就与广西教育庁和国民普 及基础教育研究院的人员一起,制订社会调査方案, 査阅资料。1935年10月10日,费孝通夫妇离开南宁,在翻译和向导的带领下前往大瑶山。10月18日, 他们从象县(今象州县)进入大瑶山腹地象县东南乡 (今金秀六巷)。当时的大瑶山被称为“蛮荒之地”, 在这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的地方调査,其艰辛程度 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这对年轻的夫妇全然不顾, 一边做社会调査,一边向内地发回《桂行通讯》报告, 在《北平晨报》和天津《益世报》上连载,引起社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金秀瑶山,费孝通先生进行体质 人类学调査,王同惠女士则进行社会学调査。他俩在 大瑶山忘我地工作,生活“充满了快乐,勇敢,新颖, 惊奇”。1935年12月16日,他们翻山越岭到罗运 乡进行调査。一路上,古陈村派出的向导在前面带路, 费孝通、王同惠相互搀扶着跟在后面。行至五指山冲 口处时,怀有身孕的王同惠累得满头是汗,于是费孝 通先生将她扶到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可 就因为这一歇,他们与走在前面的向导失去了联络, 迷失了方向。天慢慢黑了下来,费孝通先生抬头看 见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像是房屋的建筑,以为是人家, 便前往探身察看,不想却“轰隆” 一声掉了下去。原 来这是猎户为捕兽所设的陷阱。王同惠见状,用尽 全身力气把压在费孝通先生身上的木头和石块搬开。 见丈夫腰部、腿部都受了重伤,无法站起来,便将他 扶到附近的地上坐下,然后急匆匆地下山找人来救费 先生。谁也没有料到,她竟坠落到古陈与罗运交界处 一个悬崖下的山洞急流中,再也没有回来。

王同惠女士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深入少数民 族地区做实地调査而遇难的女学者,遇难那一天,是 她和费孝通先生婚后的第108天。瑶民们按照瑶寨 风俗,为王同惠女士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第二天, 副乡长挑选了几位身强体壮的瑶族男青年,分别抬着 王同惠女士的遗体和身负重伤的费孝通先生离开了 东南乡古陈村,经平南县到达桂平县江口坪渡口上轮 船。船到梧州后,费先生将爱妻埋葬在梧州白鹤山 上,他请人精心设计了陵墓,并拖着重伤之身亲笔 题写了碑文。在广州,费先生的伤情稍微好转,便 立即着手整理王同惠女士在瑶山调査搜集到的资料, 撰写了《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在上海出版,作者 署名为王同惠。该书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金秀瑶族 的族源、语言、民风礼俗、信仰、典章、生活、劳动、 卫生、教育、家庭关系等情况,开创了中国民族学、 社会学的新领域。


8TLZA_`@[UP40]1UFL%%369.png     {UQI}19O540_FMVGDPAO{LJ.png

                                                                     王同惠留芳亭

 

R(4%PQFG5R_UG%USA]XCE$R.png        65`M861JI0]V4GM2FM~A(4C.png   

                       坳瑶蝴蝶绣手包                                     下古陈寨门




—— 保护开发 ——


下古陈村现建有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全馆占地 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7平方米,其外墙用黄泥、 稻草合成的混合土粉刷,体现了坳瑶黄泥鼓的黄泥元 素及古老的坳瑶民居特色。一楼为展示厅,分为五个单元,分别为“服饰”“秘境生活”“歌舞人生”“信 仰和绝技”及“心系大瑶山”。二楼为信息资料厅、 文物库房、办公室、接待室。人们在领略六巷美丽风 光的同时,逬一步了解瑶族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生活 习俗,感受当年费孝通、王同惠献身民族学、社会学 的精神,使坳瑶原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得到永续的保 护和传承。





转载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广西卷》(漓江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