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书会:多少艺人负鼓携琴而来

2020-08-21
民俗文化网 0   |   1


  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新兴生态城市——山东省滨州市以西20多公里处,有一个历史文化名镇——胡集镇,是鲁北地区的交通重镇和经贸中心集市。有700多年历史的“胡集书会”蜚声海内外,2006年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悠久的传承历史

  关于胡集书会具体源于何时,说法不一,据《惠民县志》记载,书会始于元,兴于明清。资料显示,解放前来胡集书会的艺人多达四五百档,上世纪50年代尚有300多档;文化大革命期间虽未断档,但已非常萧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集书会又重放异彩;进入90年代以来,在种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书会走向低谷。目前,当地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复兴这一民间盛会。

 书1.jpg

  胡集书会可以说是人们一年一度的新春企盼和精神慰藉。从留下的珍贵照片,依稀可以看到那万人攒动的宏大场面。来自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说书艺人,不远千里,负鼓携琴,汇集胡集,以天为幕,以地为台,说书亮艺,以曲会友。惠民、阳信、无棣等地喜欢听书的百姓,携老带幼前来,造成了万人空巷的“广场文化”奇观。书会的场地,原来是一个宽约30米、长约150米的涸湾洼地,中间低四周高,是自然天成的曲艺舞台。晚清时期,刘鄂在其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第2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描绘的那两个民间说书奇人黑妞和白妞,也曾来到胡集书会一展风采。当地百姓绘声绘色地形容:“那个人啊,太多了!那个挤啊,掉了鞋子就甭想再捡起来,第二天就能捡到五六筐鞋子。”可以想见,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乡村,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在甚至没有收音机和报刊的时代,“书会”几乎成了人们唯一的精神甘露。

 书2.jpg

  当时民间艺人喜欢演唱和人们喜欢听的曲艺种类和曲目繁多。曲艺种类大致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渔鼓、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河南坠子、沧州木板、竹板书、评词、相声、数来宝等20余种;经典曲目有《杨家将》、《岳飞传》、《呼家将》、《明英烈》、《隋唐演义》、《七侠五义》、《武松传》、《施公案》、《三国演义》、《三侠五义》等20余部。

深厚的文化内涵

  朴素庄重的民间仪式和以情为重的和谐观。书会分为前节、正节、偏节。俗定正月十二逢集时书会开始。正月十一之前,艺人们来胡集的途中说书卖艺,这称为“前节”。正月十二,各路说书人一大早便都来到集上,摆下摊子,扯旗挂牌,各自登场献艺。上午10时,鼓乐四起,鞭炮齐鸣,书会正式开始,由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为“正节”。这期间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民间还有跑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抬芯子、杂耍、武术等传统艺术表演,这时,书会达到高潮。书会正节期间,各村派出内行人到书会上挑选中意的节目,邀请艺人到本村演唱。从正月十七至二十一,称为“偏节”。偏节过后,书会才散场。书会期间,艺人们互相拜年,交换书目,切磋技艺,收徒拜师。艺人们都可以在当地村民家住宿吃饭,往往是上一年住在谁家,今年还住在谁家,主要是为了叙情感恩。并非所有“卖书”艺人们的书都能卖下去,有的会因为技艺差或出道时间晚或其他原因而空场。这时,被请走的艺人会主动带一个空场的艺人,并在自己的酬金中拿出一部分给他作为回家的盘缠。民间艺人的这种传统做法,典型地表现了以情意促和谐的观念。

 

  薪火相传的继承观和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每年的正月十一晚上,说书艺人都到胡集村南,面朝西南方向,举行集体活动,借此机会制定一些行规章程。如彼此交换书目,有求必应,并以诚实的态度传授与交流技法;凡新收弟子必须向艺人介绍,以字排辈,拜谒相认;每年正月十一晚祭奠已故德高望重的长辈艺人,颂扬其艺德,以示缅怀,行人称之为“望空”,仪式庄严肃穆。

 书3.jpg

  自娱乐人的欣赏观和传道授业的艺术观。民间艺人通过艺术形式获取报偿,同时给普通百姓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据胡集当地的民间艺人白月华先生讲,在自己高兴时或郁闷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家什”,演唱一段,颇有一番自得其乐的情趣。他们所演唱曲段的主旨,也在传正义、诚信、善良之道,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潜在的民间自律力量,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民间艺人重在传道的同时,对自己所从事的“书业”要求极其严格,这既是自发的“卖场”的需要,又是自觉的敬业精神的显现。

永恒的文化符号

  过去,当地人对说书人非常崇拜。有时候,他们从这些说书艺人身上得到的东西,比从学堂教育得来的还要多,正是这些游走乡村的说书艺人们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而艺人们对坐落在黄河三角洲腹地的这个小镇也非常向往,他们的艺术生命在这里集结、碰撞,然后由这里向周围数以百计甚至更多的村落传播开去,并热烈地绽放。所以,胡集书会已不单单是一般的乡村集市,或一般的听书说书,而是凝练升华为具有深邃意义的文化符号。

 

  在社会转型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沿着“出人出书走正路,半艺半农为人民”的路线,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改革创新,是目前抢救和保护并进一步开发利用书会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相信胡集书会一定会再度成为民众的精神磁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