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渡南长滩

南长滩村

2020-08-22
朱 磊 0   |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走访南长滩村,便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南长滩村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从银川出发,行车到此,需要绕道至甘肃境内再折返宁夏。在颠簸的山路上一路跋涉,我们差点陷入冰坑之中。

村子与黄河,有着千年的缘分。此处是黄河进入宁夏的拐弯处,村子因黄河黑山峡冲刷淤积形成狭长河滩地而得名。抵达这里时,正值隆冬腊月,我们惊讶地发现,此时此地黄河水,并不黄。进入村子,需要摆渡。摆渡人陈建忠就是本村人,他指着入村口的一块牌子说:“这里是宁夏黄河第一渡,现在冬天雨水少,水清能见底咧。”

村里人大都姓拓,传说,蒙古军队灭了西夏国后,西夏党项贵族拓跋一支逃难至此,依托黄河生存下来。至今,村子里还保存着拓跋一族完整的族谱。群山环绕使得村子几乎与世隔绝,河滩成为村子繁衍生息的重要支柱,祖祖辈辈在肥沃河滩上种下的梨树、枣树,这些树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500多年的老梨树,树身得几人才能合抱住。村里300年以上的梨树有190多棵,200年以上的枣树有1000多棵。每年4月,梨花绽放,竞相吐蕊,如同“落雪”,与沧桑的古树一道,成了黄河边生动的景致。

图片1.png

 

开放奔腾的黄河,给了南长滩村人闲适悠游的生活,养成了村民们质朴厚道的性格。

1000多人的村子,依山而建,向下走两步就是黄河,村民房子半开放的围墙、猪圈、羊圈几乎全部是用黄河鹅卵石混合草泥堆砌而成的。

图片2.png

 

我们走入村中,随手推开一扇门,发现锁头只是虚挂在门上,进入里间,冷冷的炕头和炉子显示主人已离家几天,“好像是照看亲人去了。”陪同的村支书拓守卿说:“这里村民外出都不习惯锁门。”出门不远,一村民赶着一只羊羔子大声喊:“谁家羔子跑我圈里来了?领回去。”

南长滩村世代享受着母亲河的滋润,而母亲河的污染也让他们感受过切肤之痛。

“大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吧,上游的污染让黄河水始终飘着一层黑色的油污,岸边的污物厚得像沥青一般,走路都会滑倒。村里人饮用黄河水,打来沉在缸里晾一天才能喝。”80岁的拓兆善老人回忆起那个时候,深深叹了口气。

拓兆善老人是一位老筏工,更是一位好渔人,羊皮筏子是他的拿手绝活。过去他靠着一个筏子就能够划到中卫,打鱼总能满载而归,可是河流污染,却让他从河里回到了岸上,使渔网变成了农具。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加大,这些年,黄河水质越来越好,一些久违的鱼种重现,南长滩村人虽然告别了黄河取水的日子,用上了自来水,但是他们烧鱼时,总要用上点黄河水才觉得是味道。

随着交通的便利,村里通了水泥路,有了冲水厕所、自来水,通了电,驴友、文学家、摄影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拜访这个偏僻的村庄。

已是黄昏,我们告别南长滩村,饭点到了,家家户户升起炊烟,暮色轻抚大地,村落静静地卧躺在黄河边。看见我们招手,如约等在岸边的摆渡人笑着把船摆过来。今天,我们应该是最后一拨客人,摆完我们,他也要回村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