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村”的琴棋书画

簸箕村

2020-08-22
韩 斌 0   |   1

山西省洪洞县韩家庄,是汾河西畔一个古村,相传舜耕历山、尧王访贤的故事发生就在这里,这里更以千年传统柳编业闻名,有“簸箕之乡”的雅号,所以又称为“簸箕村”。

国庆节前夕,笔者走进韩家庄,寻古探幽看柳编。在老宅深巷里、古楼残殿前,巧遇“文人四友”,别有情趣。

村琴悠悠

簸箕村南有座元代菩萨庙。琴声悠悠,从庙西侧老宅门里飞出来。循声而去,宅院里,5位“夕阳红”载歌载舞,还有一人在拉小提琴。脚下一方地毯,铺到菜畦旁。西红柿几架,果累累,大葱在两沟,绿汪汪。

琴手王莲英,小学二年级辍学,乘着改革开放春潮来到临汾古城,在文化宫前摆饭摊。他置了房子买了车,如今又进入老年大学当学生,认识了简谱、五线谱,买了小提琴,圆了儿时音乐梦。

王莲英奏琴,五邻居唱歌,排练女声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蓝色地毯、金丝绒连衣裙演出服,都是王莲英网上购买。演出服初次上身,老姐妹们比穿嫁衣还要兴奋。村里正在钻井修路,等到井出水路竣工,她们就要盛装登台,参加庆贺演出。

乡棋步步

天神庙里,二郎殿前,当头炮一响,盘头马便上。村民放下锄把,拈起棋子,三局两胜,轮番上阵,饭时已过,仍在拼杀。

全村一盘棋,再难不散离。原先村民们在村口玉皇楼洞里摆阵,重修古楼时,移至张月喜家福字门庭。张家新买了车,门庭成了车库,大家只得移营再战。

年近古稀的李天兰寻思:老搬家不是常法,得弄个窝。他便一个人走进村西天神庙,拔草清场地,搬砖垒棋台,换了大棋子,画了大棋盘,想了想,又买了几个小马扎……

根据地有了,来的人也多了。下棋的,看棋的,还有一旁聊天的,棋场也是新闻交流场。这里正马踩车,庙外响起鞭炮声。韩北锁问,谁家又买了小车?提着簸箕转进庙里来下棋的韩小龙说,南头一家的儿子考上大学,去魁星楼烧香还愿。

书藏家家

古香古色的老宅,是前清秀才韩钟灵的旧居,经过重修之后风采依旧。门楣楹联,书香浓郁。宅门连着厢房,厢房挂着图书馆铜匾。图书馆里,书册满柜,几名读者面前铺展着的《韩家庄村志》,是今年8月才出版的新书。管理员正与邻村一名读者细细解说柳编一卷。

管理员叫李兴才,40来岁,高级电工。他将顺口溜《古村贤人多》托人转给村志编辑,与村人韩三穴的顺口溜《唱戏》、张玉桐的追忆《老拳师张秀德》、韩北元的《打井记》等一起收编入卷。以文会友,李兴才成为村志编辑部新人,不怕苦不畏难,虚心学、抢着干。爬房上厦,寻觅梁上字墨;上网连群,征集古件文物;沿门逐户,核实每户信息。

《韩家庄村志》是古村头一部村志。精装本厚厚一册,有3斤来重。家家写进志中,户户都有位置。村里事,村人写,村人读。一户一册,赠书于民。

画庆岁岁

簸箕村北翼长巷深处,是一座安静馨谧的五孔砖窑院,人称“书院”。

走进窑里,四周悬字画。炕上铺苫粗布格格单,炕下置一写字台,王韩生正执笔写锣鼓老谱。笔架一侧,靠墙放着一支红缨长矛,格外醒目。忽见客来,他喜呼妻子:“快!好月饼好苹果端上来。”

王韩生年过半百,敦敦实实,满面红润。他的书法远近闻名,古楼老庙贴着,舞台学校挂着。结婚喜帖、殡葬挽幛、新年春联,都请他写。洪洞“三月三走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韩家庄是“走亲”必经之地,迎送庆典格外隆重。一街两行五颜六色的标语,皆由王韩生负责,勿用吩咐,三天前编妥,两天前写妥,前一天贴妥。年年如此,岁岁更新。

问起红缨长矛,王韩生说:“爷爷十八般兵器皆会,只有这一件,连套路传给父亲,又传到我辈。写字困了,操枪练练,换换脑子。”

编过簸箕、握过镢把、习过金枪的粗手,落笔透纸,入木三分。文武皆修,相得益彰。临汾市书法协会接纳他为会员,村志人物卷中专列一条他的介绍。

我问村人,王韩生明明写的是字,你们何以称画?村人说,字中带画,龙飞凤舞,比画儿还好看,我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