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民间戏剧“贵儿戏”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

2020-09-06
肇庆阳光网 0   |   1

“贵儿戏”有200多年历史,是怀集一个鲜为人知的、珍贵的地方民间小剧种,自清朝末年至今,流行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一带。贵儿戏与徒手攀岩采燕窝、山歌对唱合称当地的三大绝活。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怀集都会举行当地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燕子节,而戏剧“贵儿戏”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目。

 “贵儿戏”特有的传统剧种,由民间舞狮、舞马、舞麒麟、舞寿星公、舞龟鹿鹤并加唱采茶戏构成。贵儿戏演出的场所为广场,可以在村头、田野、晒场等地将三幅式(一横两竖)的彩布挂起来,彩布前置一八仙桌、二至三条板凳或两张椅子,锣鼓一响便可开始,直到终场不变。其特色是重铺陈故事,不讲究舞台陈设;唱腔单一,不用弦乐;人物众多,且全是小孩。据了解,过去“贵儿”多由男孩反串小姐、丫环,现在则倒了过来,由女孩扮文武生。

 在上世纪50至90年代,“贵儿戏”在桥头镇风靡一时,曾经有过六十多个戏班,剧目众多,分正传(有历史和传说为依据的)和杂剧,也有当地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剧目,颇受欢迎。徐闲村“贵儿戏”戏班影响较大,在1965年,徐闲村“贵儿戏”戏班以一出现代戏《山村血泪》,在桥头镇连演20余场,观众近2万人,每场演至悲处,哭声四起。1982年六月初六,该戏班上演的一出传统戏《横纹柴》使整个桥头镇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贵儿戏也被列入中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一,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

image.png

 由于种种原因,该剧种与外界少有交流,保持自身独立发展,因而在唱腔音乐等其他方面都保持了传统音乐的原生态。贵儿戏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形成,在农村经济改革并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音乐文化赖于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当地很多珍贵的传统音乐形式也在逐步消失。贵儿戏也已被该县列入了濒危的剧种且正在实施相应的保护计划。

 “贵儿戏”是怀集县本县剧种,是广东13个戏剧剧种之一。其曲为当地民间小调,乐器是打击乐的锣鼓和唢呐,每年春节期间为贵儿戏的活动期,最多时全县有40多个戏班,热闹非凡。

流行剧目有《阿兰卖猪》《文公训侄》《仁贵征东》等,编入了《中国戏曲志•广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