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宅村以姓为村名 畔塘河而居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塘下镇陈宅村

2020-09-07
来源:瑞安网 0   |   1

地名与姓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习惯聚族而居,一些地名也直接以姓为名。在塘下,比较典型的就是“四宅”:邵宅村、陈宅村、张宅村、赵宅村,它们均以姓为村名。今天主要介绍的是陈宅村。

  陈宅村是塘下“四宅”中的第二大村,温瑞塘河穿村而过,将陈宅村分为东西两部分,村民沿塘河边而居。陈宅村的发展离不开塘河,塘河的美丽也离不开陈宅村村民的保护,这是一个与塘河密切相关的村庄。

陈宅码头,曾经有个粮食中转站

曾经温瑞塘河水上交通十分繁忙。在温瑞塘河塘下段有不少码头,这些码头是各村村民进出坐船、商家运货的必经站。在温瑞塘河陈宅段,仍留有当年的客运及货运码头。

  陈建平老人住在塘河东岸,今年63岁,在他家附近曾有一个货运大码头,是当年塘下区的粮食中转站。码头长30多米,附近有米厂和粮仓,上千万吨的粮食从这进进出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个生产队将粮食通过货船运到这儿,存到仓库内。当时整个塘下区70%的粮食都经过这里,供应到瑞安市区、温州。”陈建平老人介绍。当时,鲍田、梅头、凤川等地的村民都会将粮食运到此处,这是当时粮油中转站,码头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据老人回忆,1983年开始,他便在塘河边的商业街即码头附近经营米铺。当时个体户逐渐活跃。“1993年左右,由于米厂设在码头处,很多村民自己担着稻谷,划着小船来米厂碾米,比七十年代还热闹。”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的完善,米厂搬到了对岸。1999年,该码头由于发展需要被填平。原来有100多米宽的塘河,两岸均被填了15米左右,如今宽度只有70来米。

  说起塘河,村里许多老人都唤起旧日的回忆。“当年大家都搞农业,收入不高,很多人划着小船到塘河里耙螺蛳。上世纪60年代,3个人一天能收获50公斤螺蛳,到市场上卖,能赚6块钱!”67岁的陈兴弟老人回忆道。当年耙螺蛳的小船挤满了塘河,一些青壮年还将小船开到瓯江、乐清一带。为了生计,村里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几乎都会去河里耙螺蛳贴补家用,陈兴弟老人自己就干了20来年才改行。

  因为塘河的滋养,相比沿山脚而居的村庄,陈宅村在经济上要繁荣许多。“与那些村相比,我们陈宅村可以说早发展了10年。”采访中,老人们都自豪地说。

塘下“走私场”雏形在陈宅

  走过陈宅的北大桥,垂直的第一条街就是当年的繁华老街,如今虽热闹,但人气已比不上塘川街、中心路。不过,在很多老塘下人的印象中,塘下最早的商业街是这条老街。它总长2公里左右,从塘西村一直到陈宅村卫生院(如今的塘下人民医院)。其中陈宅村处于北段,约900米长,塘下镇中心菜市场就在该段内。

  “大家都知道塘下中心菜市场是由陈宅村办起来的,有40多年的历史了,却不知道在菜市场边上还有一个服装市场,就是塘下最早的‘走私场’。”陈宅村村委会主任陈建新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陈宅村村支书等人牵头,办起了菜市场,将周边散户集中到市场内。1986年左右,菜市场边的空地上盖起了另一个市场,主要经营布料、服装等,约3000平方米,有70多个摊位。由于市场就在塘河码头附近,因此客流量大,一时生意十分红火。然而没经营几年,上世纪90年代突发的一场大火,让这个起步没多久的市场逐渐落没。

  “这边市场发生火灾,边上张宅村新盖了个面积大、环境好的服装市场,其逐步成型,慢慢的,商家就搬到张宅村的‘走私场’内了。”陈建新说。也因此,如今大部分人说起“走私场”,都以为指的是张宅村的服装市场,其实最早的雏形在陈宅村。

  因人气不足,后来陈宅村的“走私场”改建为菜市场。逐渐的,陈宅的菜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如今这样一个种类丰富的中心菜市场。

它还是陈傅良纪念馆所在地

  设在塘河边公园内的陈宅村村委会办公大楼,是陈傅良纪念馆的所在地,办公大楼门口悬挂着“陈傅良纪念馆”匾额。

  走进陈宅村办公楼,四周回廊连通,灰瓦白墙,中间一个院子,一派古色古香。据介绍,之所以将办公大楼建成这种风格,主要是为了纪念永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陈傅良。

  陈傅良出生于凤川村,因战乱迁徙等原因,陈氏子孙散落在瑞安各地和外乡,其中陈宅村是最大的陈氏聚居地。该村建有陈傅良纪念馆、陈傅良祠堂等。每年清明祭扫活动,陈氏后裔从五湖四海赶到这里,与塘川陈氏后裔一起度过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

  陈傅良纪念馆位于村委会办公大楼一楼。大厅里陈列着轿子、水车等老物件。“每到清明节,陈氏子孙都会将陈傅良像放在这轿子里,抬到坟前祭祀。”陈建新说,为更好地纪念陈傅良,他们正准备将办公大楼迁至别处,把这近1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全部改建成陈傅良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