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传统村落」古风古韵 民俗薪传——蔚县南留庄镇白后堡村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白后堡村

2020-06-11
张垣方志 0   |   1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古风古韵 民俗薪传——蔚县南留庄镇白后堡村”。

blob.png

古堡有古老的“拜灯仙”“逗火龙”民俗活动,闻名于世。这些民俗活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伴随着白后堡人平平安安地走过岁岁年年。

blob.png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为“拜灯仙”日,村民们以此方式祈求各路神仙为民赐福,保村民平安。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是村里“拜灯仙”老艺人们最繁忙的日子。艺人们将720个小灯盏在层层木架上摆放出弥勒佛、天官和真武大帝三位仙人的图像和吉祥字样,只等待夜幕降临便开始点灯,之后举行祭拜活动。

这三天的傍晚时分,也就是掌灯半小时前,村里的三、五个艺人应用娴熟的手法,用燃烧起来的蜡烛将摆放成图案的灯盏逐个进行点燃,只见灯光点点自上而下,瞬间一幅喜庆、神秘的仙人图像便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肃然起敬。

blob.png

“逗火龙”是白后堡村的又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这里的“逗火龙”与其他村的“舞活龙”截然不同,其他村的“舞活龙”是买的,光是个空架子,里面没有灯,并且只能在白天舞,晚上不能舞。

白后堡村的“火龙”,全部是村里的老艺人们纯手工制作的。一条整龙全长12米左右,艺人们用竹条、柳木扎成龙的头、身、尾。有了轮廓后,外面用传统的粗布和白麻纸裱糊。用白麻绳作龙须,用硬纸片作龙爪,分别附在龙身上。制作好龙的雏形后,艺人们用颜料在龙外部描绘出图案。最后,艺人们还将蜡烛固定到龙身内部的多个位置。所谓的“逗火龙”,也就是“耍火活”。

一般“逗火龙”,平年为14人,润年为15人,最为费力的是手举龙头的人和手举龙尾的,因为龙头过重,一般为15公斤,龙头略为一动,龙尾就得转好几圈。“逗火龙”最大的奥妙就是无论整条火龙怎么翻转,里边的蜡烛灯头始终向上并且不灭,这也就是其艺术魅力所在。白后堡的“逗火龙”最好看是在晚上,在黑暗的天空下可看到一条活灵活现的“火龙”在空中一会儿飞舞,一会儿盘旋,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视觉感。

“逗火龙”时,整条火龙围绕着一个红绣球不停地飞舞,也就是用装有蜡烛的红绣球戏耍“火龙”。“逗火龙”一般会配有耍活马、跑旱船和秧歌队等民俗表演,再加上锣鼓乐器伴奏,一时堡内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便是白后堡村“逗火龙”的日子,村里的艺人们每天晚上可以大显身手,尽兴地表演。正月十五晚上,艺人们会举着“火龙”到本村的堡门楼上进行表演,由下向上看去,犹如一条真龙在空中飞舞,特别壮观。正月十六晚上,“逗火龙”的艺人们还要举着“火龙”到村南的池沿做龙饮水的表演,这样预示着龙壮全村旺。白后堡的艺人们不仅在本村表演,还到邻村去“逗火龙”,在传播乡土文化中,书写着浓浓的乡情。

白后堡磅礴大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41125日,被列入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目前,在保护古民居的同时,该村硬化了街道,安装了路灯,种植了景观树,建起了文化室、文化广场……古老的村庄又焕发出新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