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精灵 一方戏台看尽人间百态

2020-09-07
来源:古建中国 0   |   1

戏台即戏剧舞台,是指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古戏台是庙宇、祠堂、村落及家宅建筑群的精华,通常可分为室内封闭式和室外庭院式。古代的戏台大多为木结构,木构件上几乎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美不胜收。

image.png

古戏台

古戏台一般是额坊的建筑形制,大多会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上面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下面则是空间很大的表演区。

从高度上来看,古戏台大致可分为单层、双层两种类型。单层指戏台建在一个高度约为1米的台基上;双层指戏台建在通道之上,通道多为山门,高约2米。

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戏台分前后场非常普遍,垂帘后藏着人生,台前演绎悲喜,生旦净末丑讲着他人的故事。

在元初的魏村、王曲戏台上,两辅柱间可设帐额,把舞台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两边无山墙,可三面观看,这是戏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

到元代中后期的东羊、曹公戏台上,建造方式又发生了变化,两面山墙全部砌起,观众只能一面观看。明清以后,古戏台前台台面加宽,台口分为三开间,戏台更是遍布各个城镇乡村。

image.png

古戏台藻井

最值得一提的是古戏台正上方有一个八角形的东西——“藻井”,也称“龙井”,其上圆下方的造型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

头顶上的藻井仿佛是一个共鸣箱,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变得洪亮且圆润,藻井还将声音反弹向各个方向,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古戏台大多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都是精雕细刻,结构严谨,虽经历了上百年风风雨雨,依然结实坚固。古戏台上雕梁画栋,生动形象地描绘着上千百年传唱的戏文故事。戏台门柱上,或有楹联,戏台的顶上,或悬有横匾,屋脊两端的优美装饰,挺拔的飞檐翘角,无不诉说着古戏台的沧桑和精致。走上戏台,推开斑驳的古旧木门,“吱呀”声让人以为一开门就会听到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和咿呀的曲子。

image.png

古戏台雕梁画栋

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它像是当地人民的生活缩影。曾经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演员水袖轻舞,台下熙攘的看客如痴似醉。

历尽沧桑的古戏台,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也是一座座戏曲博物馆。它散落在各地,它的出现与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兴起和演变。虽然台上台下的面孔在不断变化,但我们的戏剧情结是不变的,还有那经千年风雨、历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的古戏台也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