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平定上盘石村,当之无愧的“三晋第一村”

山西省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2020-06-11
阳泉晚报 0   |   1

关于“三晋第一村”的称谓,见诸媒体的就有灵石静升村、介休义安村、太原的亲贤村等。20世纪90年代,中共山西省委原书记胡富国曾赞誉忻州顿村为“三晋第一村”。然而,若论历史之久远、文脉之深厚,三晋第一村恐怕非平定县巨城镇的上盘石村莫属。

blob.png

上盘石村历史十分悠久。从周穆王在盘石奏乐算起,“盘石”地名的出现至今已有3000多年,堪称三晋大地最早见于典籍的村庄。《穆天子传·卷一》载:“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明代诗人王世贞路经平定咏道:“地输神瀵为汤沐,石拂钧天奏帝台。”诗中说的就是周穆王在盘石奏乐的事。由此可见,盘石风景之美丽,竟引得一代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

上盘石村寺庙林立。历代以来建有圣寿寺、资福岩、大王庙、晋王祠、沿江圣母庙、木密寺等寺庙,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木密寺。木密寺位于村东南的桃河岸边,寺庙始建年代不详,据清顺治二年(1645)碑刻记,当时木密寺就有“罗汉、对僧、侍者共四十尊。”木密寺坐南朝北,处于半合壁的大腹崖之下。该寺立壁千仞,上窄下宽,呈半圆形山势向前倾轧,崖底终年不见雨露,春夏之季中午时分阳光才能光顾。从地质上讲,本地属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木密寺东端,山崖底部有一股汩汩清泉,此泉从钟乳石缝流出,银如花,晶莹剔透,天旱雨涝,不枯不暴,涓流如常。木密寺西边有仙人洞、仙人桥。仙人洞为熔岩石洞,南北两处。石洞前端摩崖刻有“紫府”二字。石洞上端有仙人桥,长虹飞渡,缥缈悬崖,两山相连,浑然一体。 《平定州志》载:“曲蹬径上,仙桥险绝。相传仙人修炼于此,仙蜕犹存。”明代尚书乔宇到此曾赋诗一道:“绝涧仙桥第一洞,两岸峰势突高空。三根塞洞稀人迹,石窍通天诧鬼神。”可见木密林不但是古时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文人墨客畅游的人间仙境。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有载:“盘石村位于桃河畔,自古即为交通要隘之一,以前曾设有盘石关,清代乾隆、咸丰年间常有戍兵驻守。相传战国时齐宣王的王后钟离春下关西,经过盘石的关峪口(即盘石关),见有蝎精伤人,用神术除其害。北齐武平四年(572),雕造石佛像以镇之。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重建桥阁,以通道路。”

上盘石村地处北方,却有着江南水乡泽国神韵。村子三面临水,一面依山,河川平缓,良田千亩。村庄由南向北依山而建,东西两阁是村中的两道大门。村南的青龙山、村北的白虎嘴,是为龙虎雄踞之山势。天然八景,远近闻名,它们分别是:青龙山、白虎嘴、太平嘴、柏荫石桥阁峪沟、凤凰单展翅与返石风坡、阳坡崖底、大王庙、八角魁。

blob.png

青龙山又称寨山、神山。传说古时青龙山会自己升降。好人上山,山越上越低;坏人上山,山越上越高。由此,村里人在山上修了寨子,一旦遇上兵祸,村人就跑到山上躲藏。至今山顶上还有古寨、石屋建筑遗迹。东汉末年,董卓在此屯兵,修筑起了防御工事,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其次,青龙山路旁还凿有小石佛像,说明古时这里是人们敬佛之地。

柏荫石桥阁峪沟即盘石关和关峪口的合称,位于村东与村西交界处。此处山势陡峭险峻,是古晋娘子关的必经通道。盘石关依山傍崖而建,关上建有关阁,阁内原有观音菩萨塑像。在关东南崖上,有千年前开凿的石龛佛像。有山、有水、有佛像,上盘石天然八景,景致天成,北地南风,美不胜收。

巍巍青龙山,滚滚桃河水,创造了盘石厚重淳朴的文化;贫瘠的土地、生活的艰辛凝铸了盘石人睿智进取的性格。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上盘石人民,用智慧和双手不断创造辉煌的业绩。

“为士者,修身谨行,显闻于世;从军者,进退坐作,不避艰险”(村白杨坟老碑记)。金末、元初时期就有先民王天辅兄弟五人苦读诗书,精练武功,显闻于世,留下其中四人在外为官的佳话。明、清两朝,金榜题名的进士、举人和千总、骑尉更是名声远扬。仅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79年间,有记载的进士与举人七名,至今还有“父子进士、兄弟同科”的牌楼留存于世。明末清初,山西“晋商”异军突起,上盘石村的买卖人也随着“晋商”走出娘子关,南下到苏杭、北上闯关东,在全国各地设染坊、开店铺,商誉卓著,在滚滚商潮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blob.png

近代仁人志士更是层出不穷,有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民国志士、开明乡绅,有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革命英烈,有久经考验的革命前辈、党的高级军政干部、巾帼英豪,有潜心发明创造、业绩卓著的国家功臣,有省、部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众多的高、中级职称人员,可谓是人才荟萃,群星灿烂。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山西省原省长、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王谦,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的王子青女士,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的王三牛,多次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江泽民题的高级钳工技师王海春等。

上盘石村里有四十多处明清古建筑。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积善堂宅院、一心堂宅院和晋源永大院。

积善堂位于村中心当街东段。此院坐南朝北,为村中第一大宅院。根据积善堂大门上石刻,该院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积善堂建筑为凤凰展翅,一门双院。积善堂大门建于宽大的青石台基之上,门墩石上卧有一对精雕石狮(1966年被毁)。大门后竖有一把60公斤重的大刀,为樊家祖上所用,解放后上缴政府。门楼上楣原挂有“骑尉第”旌匾,两厢屋檐下镶挂着各种赞誉的牌匾。进入大门分别为东、西二门,二门内各有一座过庭式院落。过庭院落北面是厢房,出檐、回廊、明柱,建于青石台基之上。厢房对面为三门,三门正对坐南朝北的正宅。正宅出檐、回廊、明柱。廊台下是东、西配房与暖阁。东、西院落均有后院、配院不等。整个积善堂宅院布局整齐、对称合理、宏伟高雅,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精品。住户为了方便,对院内房屋进行了部分改造,使院落建筑风格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一心堂,村人也称窑院家,是本村清末民初时期最大的财主。一心堂兴盛时期,上下邻村远至神子山、柏井均有他家的田地,达千亩以上。清末时期一心堂先人王作礼开始新宅建设,新宅位于北巷东、碾坡西,现称窑院巷东头。此宅坐北朝南,是二进式过庭院落。大门与二门之间为过庭,东、西各有一处南厢房用于待客。其中东厢房卧榻前帘镶有“琴棋书画、祥云宝瓶”等精美木雕。二门抽屉马面石上的浮雕“孔雀回头看牡丹”、“喜鹊登梅”等也是罕见的精品。石雕上牡丹花瓣凸出,叶茎纹脉清晰可见。最绝之处是孔雀尾的羽毛,如丝线并排,根根鲜艳。古人为了保护这一精品,整块浮雕都涂有明腊,光滑可鉴。风雨无情、岁月悠悠,现今腊层多有剥落,急待保护。二门内为里院,正北是上院,一排三眼坐北朝南窑洞。下院东为瓦房、西为横窑。一心堂,整体建筑对称,整齐,用料精细、考究。主建筑外另有后院、场院等。

“晋源永大院”位于村南后巷,属明代中期建筑,大院总建筑面积3006平方米。大门内依次为前院、正院,南院东西有耳房、厢房,“晋源永”三处院落均互为相通,共建有平房14间、瓦房21间、窑洞4眼,院落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价值。此外,上盘石村还有王宅大院、王家祠堂,充分彰显上盘石村是一个人杰地灵、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

blob.png

近几年,村里硬化了街巷,美化、净化、亮化、绿化了环境。每年的春节、元宵节,集体还要组织群众开展文艺宣传,充分展现传统民间艺术,如社火、抬阁、秧歌、烟火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010年,上盘石村正式出版了《上盘石村志》一书。2012年,该村被列入国家级古村落。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由个体企业家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园区。

依托“传统文化古村落”的名片,上盘石村支“两委”计划大力开发乡村文化游,以此拉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相继开展了吃、住、行、喝、摘、娱等项目的农家乐活动。吃农家饭,以自产蔬菜、小杂粮为主,绿色食品,新鲜可口;住民居窑洞,冬暖、夏凉,环保自然,清洁舒适;登青龙山、攀铁索桥、探仙人洞,徒步旅行,边观边照,其乐融融;喝山泉水,领略天然矿泉水的清凉解乏之功;采摘生态园区内水果与农产品,自己动手,丰简由人;开展社火、歌舞、威风锣鼓、体育比赛、钓鱼、赏花等娱乐活动。古村新貌,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