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名镇:内蒙古乌兰察布隆盛庄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丰镇市隆盛庄

2020-09-08
来源:中国经济资讯联播 0   |   1

我年幼时就知道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隆盛庄曾经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古镇,一直想去探访,终于在2016年4月22日成行。

在路上,我无不担忧地想,十个全覆盖工程在隆盛庄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那里不会被粉刷成一个现代化的小镇吧?进了庄才知道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但当地破破烂烂的街景让我顿生另一种顾虑:保护的=得太差了,新式的房子与旧式的建筑杂处,不少古民居已经塌了顶,露出骨架一般的椽子,不少故居的墙已经歪歪斜斜。

副镇长徐智俊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略谈了保护古镇最大的难处就是资金不到位,而且,政府想收购古民居以好好保护,几户古民居的主人却是漫天要价。古镇的开发与保护任重道远。

 

一 古民居

image.png

隆盛庄地区曾是明长城三道边上的重要关口——威宁口,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清政府招民在此垦荒建庄,概取乾隆盛世之意,定名隆盛庄。隆盛庄镇于2012年底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传统村落,2014年3月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外的明长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内的清真寺和南庙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历史建筑11处,镇内历史建筑共44处。

隆盛庄镇地处要塞,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南接内地,北通草原,凭借晋冀两大商道交汇处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成为旅蒙商贸的集散地和旱码头,成为清末民初闻名遐迩的商业重镇。当年的隆盛庄繁华程度超过丰镇、归绥,据说商号数百家,到处是牲畜、皮毛、粮店的商号。

image.png

据介绍,原来镇上约四万人,但现在剩下四千多人,很多居民外出打工并定居在外了。如果打造好古镇旅游业,人口还用外流吗?

我们首先观看了四老财巷。

清末一芦姓老财所建的一处四合院,人称芦家大院,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其建筑大量使用砖雕、木雕,保存较为完整。看得出从前住户的富裕安详,人丁兴旺。

参观了芦家大院,我们又来到段家大院。段家大院没有门楼,一间正房,两间耳房。高大的正房,气势恢宏,而两边耳房略显寒酸。物是人非,现如今的段家大楼已不见往日风光。段家后人早已搬走,这大院也已倒卖了好几手,现在的主人年近70岁,于2007年花两万元将其买下。我试着问了一下,假如政府给你相同面积的楼房置换你的房子,愿意吗?老太太回答,老了,不想住楼房。

image.png

与前两家大院不同,张家大院的门楼高大轩敞,依稀有三个字“安且吉”,寓示平安吉祥。据说文化大革命时其被红卫兵砸掉了,只留下模糊的底子。张家大院里面的房子很矮,张家的孙媳妇已经六十多岁了,说这院子原来是皮坊,因为房顶要晒皮子,不能铺瓦,也不能太高了;院子里有一眼古井,据说因为打井时没有招待好工人,井里的石头没有砌整齐,水桶会被石头碰几次,上来的水就洒了一半,都是同一班山西匠人干的活,邻居几家都没有这种现象。这个妇人说,张家老大曾经是丰镇一中校长,退休去包头定居了;老二在绵阳,曾经是军官,八十多岁了;她家是老三,没出去,守着老宅子。

走在隆盛庄街上,随便在街边路上就可以看到雕刻精致的拴马桩,旗杆石,石门墩。据镇干部介绍,现在有15块记录功德的石牌,8处拴马桩,20余处古井,8块石磨盘、碾子等有形文化遗产,成为隆庄镇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凭借这些古物应该打造一个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复古小镇。 

二 隆福寺

圣城耶路撒冷有三大教派,犹太教是母教,滋生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因为争夺圣城战争了几百年,至今不得安宁。而隆盛庄也曾经是三大宗教聚集地,却是和睦相处。这里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有基督教堂,有关帝庙改成的隆福寺。揭示了隆盛庄曾经商旅云集、民族众多的繁华。

南庙也就是关帝庙,后来改成隆福寺。主殿的墙壁上有关于关公的壁画,上面两层壁画曾经被顶棚遮住因而保护完好,虽经百年依然色彩艳丽,下面两层被白灰粉刷过,后来洗去白灰又重新上彩描摹,色彩已经不如上面。

这原是一座闻名蒙晋冀的庙宇,古香古色,前来祈福的商人与居民络绎不绝,可是在“文革”期间它却经受了灭顶之灾。寺院的钟鼓楼等大部分建筑被破坏,直至1998年,丰镇市委市政府才批准南寺的佛教活动,并换墙换瓦,对寺庙内的油画壁画、雕塑佛像等进行维修。

三 清真寺

与隆福寺不同,隆盛庄的这一清真寺在文革时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部分匾额得以流传下来。在清真寺内,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特有的肃穆与质朴。

清真寺建筑形式为传统的中国宫殿式风格,也夹杂了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庄严巍然。教长室、满拉宿舍、沐浴室、库房等建筑一应俱全,形成里外三进院落,大门、二门、围墙、照壁、南北配房齐全的完美建筑群落。

清乾隆末年,归绥富商路径丰镇隆盛庄出资购下现清真寺院落,建造8间殿宇,形成基本规模。道光十年(1830年)陕西华隆马阿訇被请来住寺,又捐筹款扩建清真寺,新盖大厦、前后抱厦、南北配房及大门、二门、围墙、照壁等。民国十五年(1926年)随着回族人口增加,大殿又加盖一层,成为三层大殿,可供千人礼拜。

殿内匾额颇多,其中有阿拉伯文匾额两块,第一块所书内容摘自《古兰经》第二章第238节:“你们应该坚持礼拜,坚持正中的拜功,应该顺从地向安拉肃立。”第二块所书内容摘自《古兰经》第七十二章第18节:“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阿拉伯文楹联一对,其一内容摘自《圣训》:“信士在清真寺,犹如水中鱼。”其二内容同摘自《圣训》:“伪信士在清真寺,犹如笼中鸟。”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回族知名人士、时任绥远都统的马福祥书汉文“其尊无对”、“开天古教”匾两块。大殿外北厢房门额上还有民国四年(1915年)写着汉文“尊大清高”的牌匾1块。

德王所提牌匾“守真存诚”昭示了清真寺晚晴时的知名度与重要性,落款不是公元,是成吉思汗纪元734年,显示了德王裂土而治的勃勃野心。

这些均为穆斯林老人在“文革”期间冒着危险保存下来的真品,可作为一百多年来隆盛庄清真寺历史的见证。

1979年,丰镇县人民政府和乌兰察布盟民委拨款1.4万元,修缮隆盛庄清真寺。寺貌和内部设施基本恢复原状。

接下来,我们原本准备去基督教堂参观,镇干部说,这教堂是后来盖的,旧的教堂已经毁于文革了。那就不看也罢了。余下的时间我们只好叹息着听镇干部讲述庙会的盛况。

四 庙会

说起隆盛庄,不得不说的便是每年六月廿四传统庙会。据史料记载,农历六月廿四是关帝诞辰,自乾隆三十三年至五十二年,隆盛庄每年六月廿四都会举办由民众自发组织的古庙会,其源于民间祈雨,又兼有商贾祭拜关帝祈福保佑活动,流传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是乌兰察布市民间民俗活动的典型代表之一。

庙会中各路民间艺术表演也纷纷加入。山西艺人带入的抬阁、挠阁、社火、秧歌、古装大戏等节目尤为重要,这使庙会成为当地十里八乡广大老百姓所喜爱的综合性物质文化盛宴,为庙会增添了浓浓的民俗色彩。

徐镇长介绍说,过去办庙会时,选拔挠阁的孩子很严格,个子高的不要,体型胖的不要,孩子们争着抢着想上。现在人口少了,安全意识高了,却没有人愿意让孩子上去了。

每年一度的庙会是当地老百姓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除春节之外最热闹的日子。每逢庙会,即使再忙,也要携老扶幼前来参加。即使已在外地定居多年的人们,也会专程赶回来参加家乡的传统节日。庙会至今仍保留了以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为特点的朴素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样“上三元”最早是清朝年间隆盛庄八大行社之一,其专门加工干货系列食品,融合了回、蒙、汉三种民族的食品加工技术,其中丰镇月饼已经成为著名的民间美食。

夕阳西下时,我们告别了隆盛庄。

隆盛庄,隆盛庄,曾经隆兴天下、盛况空前的隆盛庄已消失在记忆里,她还会恢复昨天的繁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