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传统村落」军事重地 商道节点——张北县油篓沟乡黄花坪村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油篓沟乡黄花坪村

2020-06-11
张垣方志 0   |   1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军事重地, 商道节点——张北县油篓沟乡黄花坪村”。

blob.png

黄花坪村的古长城不过是张北县六代长城的缩影,时移世易,如今黄花坪村域内的古长城已是残垣断壁,只留下雄伟轮廓,还有一个个烽火台,依然孤独而倔强地屹立在那里,见证着那个年代烽火硝烟的历史。

blob.png

黄花坪村紧邻野狐岭。据新编《张北县志》记载:野狐岭(又名也乎岭、隘狐岭、额狐岭、扼狐岭),位于县城正南12.5公里之沿坝处,整体呈东西走向,长约2.5公里,海拔1644.9米,“势甚高峻,雁飞过此,遇风辄坠”。因其北连漠北,南接中原,是辽、金、元的驿道,也是明军出征北元,鞑靼入侵明朝疆域的通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军事重地,1211年(金大安三年,蒙古太祖六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在这里横扫40万金军,战争的硝烟一直弥漫到近现代。

1939年秋起,日本侵略者在野狐岭一线修筑工程做对苏作战的准备工作。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军沿坝顶修筑了总长300多公里的点线结合环形永久性工事,明碉暗堡200多个,有明暗交替的战壕、交通沟相互连通。现如今黄花坪村南还有日军挖的战防壕沟。当时,日军企图凭此险要工程,阻止苏蒙联军南下。19458月,英勇的苏蒙联军在这里向负隅顽抗的日军展开了最后猛烈进攻。首先突破了黄花坪等处敌人的前沿阵地,在激烈交战中,占领了野狐岭日军主阵地,整个战斗以苏蒙联军占领日军全部阵地,取得全线胜利而结束。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苏蒙联军烈士,黄花坪村西修建了陵园和纪念碑。

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北方草原通往华北平原的重要交通孔道。明清以来形成的张库(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商道,是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地处交通要道上的黄花坪,见证了“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商道的兴衰。张库商道,从张家口大境门外的元宝山出发,从旱淖坝上坝,到坝头经过的第一个村子便是黄花坪。这条一直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乌兰巴托(库伦)的大道,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运输线,它始于明朝,盛于清朝中期,衰于民国初年。全长共1400多公里,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以及历史地位。

blob.png    

民国六年(1917年),始修的张库公路基本上是依照原张库商道设计修筑而成,因旱淖坝坡急弯多,改由从张家口出发,沿西沙河出平门,越黄土梁,穿苏家桥,经膳房堡,过神威台后,右转至黄花坪,又并入原张库商道旧线。黄花坪仍为张库商道边的一个繁华村庄。

1921年,外蒙古独立,局势动荡,直接影响了张库商道的经济贸易。1929年,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断交,中国在苏、蒙的商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被迫关闭。至此,繁荣了近四个世纪的张库商道开始衰落。黄花坪开店的人家遂在山坡上刨出些土地来耕种,过上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

如今伴随着草原天路(被媒体誉为“中国66号公路”)的开发,人们慕名来此旅游,可尽兴欣赏百里坝头的风景画卷,黄花坪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开酒店、办农家院、兴旅游业,成为人们致富的一条新型产业。

blob.png

目前,该村已有天路香巴拉连锁酒店、黄花香假日酒店、记忆旅行快捷酒店等10家酒店开业运营,或许,不久的将来,借着草原天路的声名远扬,黄花坪将再现昔日的繁盛。

20141125日,黄花坪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评选为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