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山头下村沈氏:一桥一路 一个家族的仁义家风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

2020-06-11
浙江新闻客户端 0   |   1

背靠一座蝴蝶形小山坡,碧波荡漾的航慈溪和蜿蜒流淌的潜溪分流其间,这里就是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自明朝景泰七年以来的550多年中,这片秀美山川里,世代居住着沈氏大家族。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族?故事可以从一座桥,两条路开始。

 blob.png 

关于桥:为方便乡亲过河,沈约后人造了桥

山头下村为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后裔的聚居地,明景泰七年,沈约三十一世孙因“经吕仙指以胜地转徙”,由义乌沈宅迁居山头下,世代繁衍发展成村落。经过500多年的时光,如今村中几乎人人姓沈。

对沈氏家族的介绍,要从一座桥开始。

山下头村有一条母亲河——潜溪。潜溪之上有座石板桥,主桥长约15米,宽约1.5米,桥身刻有“仁寿桥”三字,其下又刻有“沈感卿造”等字样。

关于这座桥的故事,村里老人都能介绍一二。

传说沈约第41代孙沈感卿,在80岁那年对子女表达了一个愿望,他不想举行寿宴,想把做寿的银两捐献出去造一座桥,方便乡亲过河。

1841年,沈感卿临终前再次叮嘱后辈们一定要完成这一心愿。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沈感卿后人凑足造桥所需银两,建造了这座石桥,算是完成了老人的遗愿。

这座青石板桥,饱含着沈氏家族的仁义家风。

 blob.png 

关于路:村中道路破旧不堪,有人又修了两条路

类似青石板桥的故事,15年前山头下村又上演了一次。

20年前,年仅18岁的沈锦禄独自外出闯荡,经历风雨后小有成就,衣锦还乡。

回乡后,沈锦禄留在村里,当了村主任,一直让他挂心的,就是村里那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沙子路,他总想着有一天能凭自己的努力改造它。

2001年,时逢沈锦禄母亲80大寿,原想大操大办一场寿宴,可看着村中道路破旧不堪,沈锦禄心里着实不好受。

“我打算用这笔钱为村里修一条像样的路。”沈锦禄将想法告诉家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这样,村里有了永安街和永进街。

 blob.png 

坚守:《沈氏家训》保留数百年

一座桥,两条路,是对沈氏家风最好的诠释。对于族人来说,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沈氏家规”已融入血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沈家人。

如今,在山头下村,有一处白墙黛瓦的古民居名曰“三益堂”。

“三益”源于《论语》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地方原是山头下村祖开染坊之处,村祖将其取名“三益堂”,意在告诫后辈《论语》中“三益”的道理。

走进展馆的大门,一个大型屏风伫立眼前,“勤、俭”两个大字十分醒目,不仅如此,勤俭持家四个字还被挂在“三益堂”大堂上方。

对于勤俭二字的重视,从《沈氏家训》中可见一斑。“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数百年来,族人用家训严格要求自己。

 

传承:禁嫖赌,村中从未出过贪官

山头下村虽小,但是个人杰地灵之地,村中出过不少名人。比如参与研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沈堂旺、参与第一艘核潜艇研制的沈才根、在抗美援朝战斗中担任飞行员的沈斌翰,都是从村里走出去的。

“村子出过名人和高官,但从没出过贪官。”村主任沈锦禄很自豪,在他看来,这和《沈氏家训》的传承有关。比如一篇《禁嫖赌略言》,指引为人处世之道。

“现在村子里的风气很好,年轻人在外打拼,年长的在家做手工,没人赌嫖。”

金东区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很多事靠个人品德修养来维系,而个人素养的基础就源于家风的熏陶与培养。如今,家训作为一股无形的道德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让沈氏后人见贤思齐。

 

延伸阅读:小山村的大智慧

除了对于家风的坚守和传承,沈氏家族还是一个智慧的家族。

按照家谱记载,家族中至少有两人曾负责皇宫规划。这一点,从山下头村的排水系统就可以看出来。

山下头村地势东北高、西北低,沿着石子路走,可见小道边有或深或浅的排水沟,地势高的地方排水沟浅,地势低的地方排水沟深,正是这些小心思,确保村庄数百年不受水患。

如今,山下头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优秀历史文化村落,目前正在进行旅游开发,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能走进古村,感受它的仁孝、勤俭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