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镇,一砖一瓦诉说着它美丽的故事!(中)

浙江省宁海县前童

2020-11-19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子衿 0   |   1

  一间宗祠,一段历史

  “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地,支派皆流于兹。”前童村村落布局的最大特点是:以宗祠为中心展开村落布局,此亦是前童人遵循儒家文化至敬至孝的一种体现。童氏宗祠位于前童镇石镜山路,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75年),占地1.2亩,气势恢宏,总平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台门、戏台、天井、东西厢房及正厅。其为一座典型的封闭式宗法建筑,墙体为错缝摇斗到顶。

  宗祠大门前竖有花岗石旗杆夹石两对,一对于康熙庚子年为童历亭中举人而竖,一对于嘉庆年间为童梅亭举贡生而竖。旗杆夹石每面都镌刻有松鹤鹿图,意为“鹤鹿同春”,是早期的吉祥图案。宗祠大门原先与宁海城隍庙形制相同,再加上堆塑着太阳与月亮图案,意为日月无私照。天井用鹅卵石铺筑,西南角留有一个用青砖围砌的坑,原为杀牲时沥血所用。据传,童氏宗祠祭祀时要杀马祭祖,专门派人远去北方买来,足见家族祭祖仪式的隆重。杀牛祭天为“大牢”,杀猪羊为“小牢”。杀马应属大牢一例,是级别最高的祭祀。祭祖时,前童人对着祖宗牌位和画像叩拜,每叩一下,会在心里自问一句,是否对家中的长辈和族中的长辈有失孝道。落地孝道传统,让祭祖不只流于形式,这才是前童人祭祀的真正目的。

  正厅内最具特色的地方便是由方孝孺设计的32根圆柱,似一副中国象棋棋盘,寓意深刻,为国内罕见,象征着童氏族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厅内立有一块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祖训碑”,后又出土一块“圣旨碑”,碑额上有高浮雕双龙。除了正厅挂有数块老木匾,宗祠内还保留众多的宗谱、寿屏、圣旨、对联、祖像、古籍,无不反映了前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忠孝精神。

  一座经堂,一种信仰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释、道三种文化往往是互相包容、互为一体的。前童的明经堂,就是这样一座儒、释、道文化交融的清代建筑,明经堂又叫“狮子明堂”。童氏族人童可莅一家开设“恒裕”酒坊发了财,于清同治年间建造了这座二层四合院,它所运用的建筑装饰语言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内涵,形象地凸显了中国大文化背景下的江南民俗文化色彩。

  明经,本指通晓经学,经学在唐朝时被列为科举制度中的必考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主要考试经义。清代时用作贡生的别称。以“明经”作宅名,既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也是宅主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台门两侧的墀头墙上各有一个书卷形匾额灰塑,左面堆塑“礼义”二字,右面堆塑“孝悌”二字,均为阳文篆字。礼、义、孝、悌,都是儒家道德准则的内容。门顶装修为卷棚顶,设计有轩桁、雀替、门簪,后檐柱则装饰有八仙图案。八仙是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是道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座台门建筑上,同时显现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特征,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让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民间水乳交融、互为贯通,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特别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