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改革进行时|全面脱贫 全域发展——福州罗源谱写民族发展变奏曲(上)

福州市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

2020-12-05
来源:综合 (任思言 林洪相 邹家骅) 0   |   1

  畲族人自称为“山哈”,意思是住在山上的客人。福州市罗源县是福建省乃至我国畲族主要聚居县份之一,现有畲族人口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

  近年来,福州市罗源县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工作主题,以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保护传承畲族文化、夯实民生基础等为重点,推进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成果。2017年底,畲族建档立卡贫困户163户464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6个畲族贫困村悉数脱帽退出;2019年,少数民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5%,高于全县增幅9.3%.

  2019年,罗源县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精准帮扶助脱贫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罗源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谢婧介绍说,按照要求,罗源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乡村发展,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族特色产业、民族教育等,织密保障网,补齐民生领域短板。2017年底实现少数民族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后,立即转入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的新阶段。罗源县率先成立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校,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培训班,重视人才培养,助力民族村振兴发展。

  南洋村的巨变

  走进白塔乡南洋畲族村,整齐划一、充满畲族风情的小楼房,依山枕水,构成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景象。

  为了解决进村难、出行难的问题,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南洋村开展了入村道路拓宽项目,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村路,现在变成宽阔的水泥硬化路。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南洋村内外兼修,发生巨大的变化:村主街800米长的畲族风情壁画,内容涵盖畲族的由来、民族习惯、风情美食、特有节日等,俨然是“畲族百科全书”;垃圾分类银行、阳光堆肥房、三格化粪池等项目让村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种植基地里,紫薇花开正艳、百香果长势喜人,畲乡风情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粗具规模……

  今年初,罗源首个房车营地落户南洋村,让该村成为“网红村”。“利用房车平台引流八方游客,通过农、文、旅合作,形成房车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带动南洋村名优土特产的销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南洋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俊峰说。

  希望在,美好生活就不会远

  兰宝金是南洋村的建档立卡脱贫户之一。早些年,他妻子有病在身,孩子都在读书,家庭重担都压在兰宝金身上,日子过得很清苦。

  “扶贫先扶志,有了手艺到哪都不怕。”村两委给兰宝金介绍了一位老木匠当师傅。凭着勤劳肯干的劲头,2017年,兰宝金顺利脱贫。

  “现在我靠着当木匠攒下的钱和亲戚朋友的帮忙,把家里的房子也建起来了。”兰宝金自豪地说,如今,他靠着木匠手艺,一年可以赚三四万元;在村里的帮助下,他还申请了5万元贷款入股蔬菜合作社,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文旅融合谋振兴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今年元旦期间,位于松山镇八井村和竹里村的罗源畲族文化民俗小镇一期项目,正式开门迎客。这里的全省第一座县级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展示了罗源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畲族服饰、畲家拳、畲医药等畲族非遗文化,以及哭嫁、祭祖、对歌等民俗文化,还收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畲乡的畲族文物,并将现代科技融入展馆,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让人充分感受到畲文化的独特韵味。